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有口腔局部白色斑膜、疼痛不适等症状,因免疫力因素(如婴幼儿、特殊人群)和口腔局部因素(如卫生不良、器械损伤)发病,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从婴幼儿护理、其他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预防。
一、鹅口疮的定义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口腔局部环境改变时,就会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
二、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一)口腔局部表现
1.黏膜表面白色斑膜:典型的症状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斑膜,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可见下方潮红、粗糙的创面。斑膜可出现在颊黏膜、舌、牙龈、上腭等部位。
2.疼痛不适: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内的斑膜可能会引起疼痛,影响进食和吞咽。
三、鹅口疮的发病原因
(一)免疫力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先天免疫力低下,发生鹅口疮的风险更高。
2.其他人群:老年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也容易患鹅口疮。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二)口腔局部因素
1.口腔卫生不良:如果婴幼儿的口腔清洁不到位,奶瓶、奶嘴等器具消毒不彻底,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都可能诱发鹅口疮。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口腔内原本的有益菌群被抑制,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滋生。
2.器械损伤:口腔内的黏膜如果受到损伤,如长牙时擦伤、使用过硬的餐具划伤等,破损的黏膜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容易引发感染。
四、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口腔内的典型症状,如白色斑膜的部位、形态等,初步怀疑为鹅口疮。但需要与其他口腔疾病进行鉴别,比如奶块残留,奶块可以被轻松擦去,而鹅口疮的斑膜不易擦去。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取口腔黏膜斑膜处的分泌物进行涂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若发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2.培养法:将分泌物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可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
五、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一)婴幼儿护理方面
1.口腔清洁:在婴幼儿喂奶后,可以喂少量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使用奶瓶喂养的婴幼儿,要定期清洗和消毒奶瓶、奶嘴,避免细菌滋生。
2.增强免疫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同时,要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促进其免疫系统的发育。
(二)其他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严格遵循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鹅口疮的发病风险。
2.长期用药人群: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人群,要密切关注口腔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如果必须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来调节口腔菌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