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囊炎是什么病
慢性泪囊炎是常见眼科疾病,因鼻泪管阻塞或狭窄致泪液滞留、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病因主要是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及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溢泪、分泌物增多、泪囊区肿胀;诊断靠泪道冲洗、泪道造影;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药物暂减症状,手术有探通、鼻腔泪囊吻合、泪囊摘除;需注意眼部卫生、积极治相关疾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鼻泪管阻塞或狭窄:这是最主要的病因。常见的引起鼻泪管阻塞或狭窄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泪道发育异常,如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未开放;眼部的一些炎症性疾病,像沙眼、泪道周围组织的炎症等可导致鼻泪管黏膜充血、肿胀,进而引起阻塞;外伤导致鼻泪管损伤、狭窄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鼻泪管周围的肌肉组织功能可能出现退化,也可能增加鼻泪管阻塞的风险。女性由于鼻腔结构等因素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鼻泪管相关的问题。长期佩戴不合适的眼镜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鼻泪管产生一定影响,增加患病几率。有眼部感染病史、鼻腔疾病病史的人群,患慢性泪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细菌感染:当泪液长期滞留于泪囊内时,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在泪囊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慢性泪囊炎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溢泪: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不断有泪液流出,尤其是在受到冷风刺激等情况下,溢泪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会经常揉眼,因为泪液流出刺激眼部不适;老年人可能因为溢泪导致眼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引发皮肤炎症等问题。
2.分泌物增多:泪囊内的细菌感染会导致分泌物增加,患者晨起时可发现内眼角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用手挤压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反流出来。
3.泪囊区肿胀:部分患者可出现泪囊区轻度肿胀、隆起,按压时可有疼痛感,有的患者可能还能触及到泪囊区有囊性肿物。
三、诊断方法
1.泪道冲洗: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将生理盐水注入泪道,根据冲洗液反流的情况来判断鼻泪管是否阻塞以及阻塞的部位。如果冲洗液从原路反流,同时伴有脓性分泌物,则提示慢性泪囊炎。
2.泪道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泪道的形态和阻塞部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控制泪囊内的炎症,但药物治疗一般只能暂时减轻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鼻泪管阻塞的问题。
2.手术治疗
泪道探通术:对于部分早期轻度阻塞的患者,可以尝试泪道探通术,通过探针探通阻塞的鼻泪管,使泪道重新通畅。但对于阻塞时间较长、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探通效果可能不佳。
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在鼻腔和泪囊之间建立一个新的通道,使泪液能够从新通道流入鼻腔,从而达到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目的。这种手术适用于大多数慢性泪囊炎患者,尤其适合鼻泪管阻塞部位较为靠上的情况。
泪囊摘除术:对于一些年老体弱、不能耐受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患者,可考虑泪囊摘除术,但术后泪溢症状可能仍然存在。
五、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防止眼部感染。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
2.积极治疗眼部及鼻腔疾病:如有沙眼、鼻炎等相关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累及泪道导致慢性泪囊炎的发生。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眼部疾病家族史、鼻腔疾病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出现的泪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