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发病机制是其致机体免疫反应致脑膜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全身及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治疗需抗结核及对症支持,遵循抗结核原则;预后与多因素有关,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结核性脑膜炎的定义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脑膜,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是致病的根源,患者通常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脑膜。
2.发病机制
当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脑膜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但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反应会导致脑膜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还可能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对于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出现这些全身症状时更应警惕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前囟饱满、颅缝增宽等。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从嗜睡逐渐发展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四、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多为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这些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脑脊液改变特点。不同年龄的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糖和氯化物降低等特点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或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若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病灶、脑积水等改变。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颅内结构的改变情况,辅助诊断。
头颅MRI:对脑膜病变的显示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膜强化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抗结核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选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情况;对于老年人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状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癫痫等。
2.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时吸入结核分枝杆菌。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密切结核接触史等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可接种卡介苗,提高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