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平湿疣
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的皮肤表现,由苍白螺旋体引起,好发于外阴、肛周等潮湿部位,有特定皮疹特点,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及血清学检查)诊断,治疗常用青霉素类药物,预防需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定期体检。
一、扁平湿疣的定义
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的一种皮肤表现,是由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的皮肤损害。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尖锐湿疣,好发于外阴、肛周等皮肤互相摩擦和潮湿的部位。
二、扁平湿疣的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
损害为扁平的丘疹,表面湿润,呈灰白色或粉红色,直径13cm,常为多发,可融合成斑块。其边界清楚,基底宽而无蒂,表面糜烂,有少量渗液。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梅毒后出现扁平湿疣的表现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感染梅毒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表现需高度警惕先天梅毒可能。对于女性而言,外阴部位的扁平湿疣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受影响,局部潮湿等情况可能加重症状;男性肛周等部位的扁平湿疣也会因生活方式中久坐、局部卫生等情况有所不同,若生活方式不注意,如不勤换内裤等,可能导致局部环境更利于梅毒螺旋体繁殖,使扁平湿疣病情变化。有梅毒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相关症状时,要首先考虑梅毒复发等情况。
2.好发部位
主要发生在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部位,这些部位温暖潮湿,适合梅毒螺旋体生长繁殖。
三、扁平湿疣的诊断依据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不洁性行为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询问方式和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对于成年患者可以直接询问具体的性接触情况,而对于青少年可能需要更委婉且全面了解其生活交往等可能涉及性传播的情况。有高危性行为史者更需警惕梅毒感染可能。
2.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损害的特征,如上述的扁平丘疹表现等。
3.实验室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损害处取材,可找到梅毒螺旋体,这是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直接证据。
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用于确诊。例如,RPR阳性且滴度与病情活动相关,TPPA阳性表示曾感染过梅毒螺旋体。
四、扁平湿疣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扁平湿疣,需进行抗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青霉素类,如苄星青霉素等。通过抗梅毒治疗,梅毒螺旋体被杀灭,扁平湿疣也会逐渐消退。在治疗过程中,不同人群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感染梅毒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案,以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儿童感染梅毒的治疗要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青霉素剂量等;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其他合适的替代药物,但替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需综合考虑。
五、扁平湿疣的预防
1.避免不洁性行为
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可以降低感染梅毒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加强性健康知识教育,青少年要正确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成年人要自觉遵守性道德。
2.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生殖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等。尤其是有高危性行为后,更要注意局部清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局部正常菌群。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更要注重个人卫生,减少感染梅毒的可能,从而预防胎儿受到影响。
3.定期体检
有高危性行为等情况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梅毒等性病的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体检计划,比如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应增加筛查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