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癣和梅毒的区别
体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温暖潮湿环境、皮肤破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易致感染,表现为环形红斑等,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真菌镜检等确诊,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通过性接触等传播,分三期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螺旋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换用其他药物。
一、病因方面
1.体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这些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当皮肤有破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皮肤癣菌容易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感染,比如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潮湿环境中接触到致病菌而感染,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接触传染源而患病,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血液传播等。其发病与是否有高危性行为、是否接触过梅毒患者的血液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均可患病,有高危性行为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方面
1.体癣:
皮肤损害:多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红斑,边缘清楚,稍隆起,伴有脱屑,中心部分炎症较轻,有的可出现小水疱。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损害表现可能因皮肤状态等有一定差异,儿童皮肤娇嫩可能症状表现相对更明显或有不同特点。
自觉症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不会表达而表现为搔抓等行为。
2.梅毒: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为单个无痛性的溃疡,边界清楚,触之软骨样硬度,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如男性的阴茎、冠状沟,女性的大小阴唇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性活跃期人群更易出现。
二期梅毒: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如梅毒疹,表现多样,可有斑疹、丘疹、脓疱等,分布广泛,对称,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等,此期可累及全身多系统。
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出现相应的严重症状,如心血管梅毒可导致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神经梅毒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病程较长。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体癣:
真菌镜检: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进行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相应真菌结构来确诊,不同年龄人群取材等操作需根据实际情况谨慎进行,儿童皮肤薄嫩取材要轻柔。
真菌培养:必要时进行真菌培养,可进一步确定致病的真菌种类,为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2.梅毒:
梅毒螺旋体检查:一期梅毒硬下疳处取材,暗视野显微镜下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有助于一期梅毒的诊断,操作时需注意取材部位及操作规范。
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用于确诊,不同年龄人群血清学检查结果解读需结合具体情况,孕妇等特殊人群检查要遵循相关规范。
四、治疗方面
1.体癣: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外用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部位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2.梅毒: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不同病期的梅毒治疗方案有所不同,早期梅毒(一期、二期梅毒等)通常采用青霉素肌注等治疗方案,孕妇患梅毒时也需使用青霉素治疗以避免影响胎儿,儿童患先天性梅毒时也需规范使用青霉素治疗。
其他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等药物替代,但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