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20-40岁多见,病因与环境、遗传等多因素有关,病变从直肠开始向近端蔓延,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全身及肠外症状,通过临床表现、结肠镜等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目的是诱导维持缓解等,分一般、药物、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发病呈全球性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人群,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方面,吸烟、高脂肪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环境、遗传、肠道免疫及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病理改变
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可累及结肠的部分或全部。内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黏膜,在反复溃疡愈合、纤维组织增生的基础上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消失。组织学上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隐窝结构紊乱,出现隐窝脓肿等。
四、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腹痛多为轻至中度痉挛性疼痛,常有里急后重,即便意频繁但排便不尽感;还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2.全身症状:病情活动期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3.肠外表现:可伴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肠外表现。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上述消化系统及全身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3.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黏膜粗乱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铅管状等,但对于重型患者可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需谨慎使用。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活动;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粪便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六、鉴别诊断
需与感染性结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相鉴别。感染性结肠炎可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找到相应病原体;克罗恩病的病变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卵石样改变等,病理表现有所不同;缺血性结肠炎多有突发腹痛、便血等表现,与血管供应相关;肠道肿瘤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七、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等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整等,活动期患者需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药物治疗方面,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重度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及部分重度患者。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癌变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