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与胃溃疡在病变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变部位上,糜烂性胃炎局限于胃黏膜层,胃溃疡病变深度超过黏膜肌层;病因方面,两者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但又有不同诱因;临床表现上症状和体征各有特点;诊断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区分;治疗原则有别;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在患病时各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变部位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的糜烂性病变,病变主要局限在胃黏膜层,多为多发性糜烂,可分布于胃窦、胃体等部位。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深度超过黏膜肌层,好发于胃角、胃窦小弯等部位。
二、病因差异
糜烂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应激状态(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酒精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研究表明约50%-70%的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该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糜烂。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重要病因,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遗传因素、胃排空延缓等也与胃溃疡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区别
症状表现
糜烂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呕血或黑便,若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在应激状态下可突发大量呕血、黑便,引起失血性休克。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缓解,即“餐后痛”。还可伴有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
体征特点:糜烂性胃炎患者体征多不典型,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溃疡患者在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期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四、诊断方法不同
胃镜检查
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多个点、片状糜烂灶,表面可有渗出物覆盖,病变黏膜充血、水肿。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灶,边缘整齐,底部覆有灰白色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呈炎性反应性隆起。
病理检查:两者均需结合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有别
糜烂性胃炎:首先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应激状态等。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症治疗。
胃溃疡:同样需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与糜烂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类似。此外,需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还需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胃溃疡患者,还需注意避免病情复发,定期复查。
六、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患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疼痛节律性等,且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胃溃疡有癌变风险相对较高,需更重视胃镜复查等随访。
儿童:儿童患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相对较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且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哺乳期)患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时,治疗需特别谨慎。例如孕期用药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用药需考虑药物是否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应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