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的发生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内斜视具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变化可致胚胎发育中眼外肌等异常,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常见)和胚胎发育异常(妊娠早期受如感染风疹病毒等因素影响,致眼外肌发育等异常,出生后不久可发现);后天性因素有屈光不正(远视眼因过度调节等易引发,近视眼未矫正也可能致眼位异常)、视觉系统异常(单眼视觉障碍如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等致双眼单视功能受影响,神经支配异常如动眼神经麻痹等影响眼外肌运动协调)、眼部外伤(眼眶骨折等直接影响眼外肌结构功能致眼球位置改变)、全身疾病影响(脑部肿瘤等压迫神经或影响中枢功能,甲状腺相关眼病等致眼外肌改变等)。
一、先天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内斜视具有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内斜视患者,后代发生内斜视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可能与内斜视的发生相关,这种遗传因素在婴幼儿先天性内斜视中较为常见,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影响眼外肌的正常发育和神经支配,导致眼球的位置和运动异常,从而引发内斜视。
(二)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妊娠早期(尤其是前3个月),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眼外肌发育不良、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等。例如,母体在妊娠期间感染风疹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干扰胎儿眼部的正常发育,使得眼球的协调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发内斜视。这种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内斜视,往往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被发现。
二、后天性因素
(一)屈光不正
1.远视眼:儿童如果存在高度远视,为了看清物体,会过度使用调节,而过度调节往往伴随过度集合,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内斜视。例如,有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度数较高者,内斜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远视度数正常的儿童。因为远视眼患者需要更多的调节力来补偿屈光不足,而调节与集合是相关联的,过度调节会导致眼球向内集合,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内斜视。
2.近视眼:虽然近视眼本身一般不是内斜视的直接原因,但如果近视患者没有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也可能因为双眼视物不清,导致眼位异常。不过相对而言,近视眼引发内斜视的情况较远视眼少,但也不容忽视。
(二)视觉系统异常
1.单眼视觉障碍:如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单眼高度屈光不正且未及时矫正等,会导致该眼视力低下,大脑无法正常接收该眼的清晰图像,从而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内斜视。例如,患儿单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由于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形成清晰图像,大脑长期接受另一只眼的图像刺激,而患眼的图像刺激不足,就可能出现双眼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内斜视。
2.神经支配异常: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生病变或功能异常,会影响眼外肌的正常运动协调。例如,动眼神经麻痹可导致相应眼外肌运动障碍,从而引起内斜视。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压迫或损伤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导致眼位偏斜。此外,重症肌无力也可能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影响眼外肌的收缩功能,进而引发内斜视,这种情况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发生,且病情可能具有波动性。
(三)眼部外伤
眼部受到外伤,如眼眶骨折、眼外肌损伤等,可能直接影响眼外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眼球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内斜视。例如,眼眶骨折可能使眼外肌嵌入骨折缝隙中,限制了眼外肌的正常运动,进而引起眼球运动不协调,出现内斜视。眼部外伤后需要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眼位异常等问题。
(四)全身疾病影响
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能与内斜视的发生相关。例如,脑部肿瘤可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影响脑部的视觉中枢功能,从而导致内斜视。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引起眼外肌肿胀、纤维化等改变,影响眼外肌的正常运动,进而出现内斜视。此外,一些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眼部的神经、肌肉等组织的代谢和功能,间接导致内斜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