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需进行早期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辅助检查;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如维持通气、脑血流灌注、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等;中-重度且符合条件的可考虑亚低温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干预并长期随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基础病史新生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早期诊断与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围生期情况,如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等情况,这对于判断新生儿是否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高危因素至关重要,因为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等是引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常见原因,不同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下发生风险有所不同。
2.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可能出现意识改变,如过度兴奋或嗜睡、反应低下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减弱或消失等,不同日龄的新生儿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需密切观察。
3.辅助检查
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缺血等情况,对前囟未闭的新生儿较为适用,能动态观察脑部病变情况。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实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等,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脑电图:可反映脑电活动情况,帮助判断脑功能受损程度,对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支持对症治疗
1.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确保新生儿有足够的氧供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为90%-95%),不同日龄新生儿对氧浓度的需求有差异,需合理调节。
2.维持脑血流灌注:保证脑的血液供应,避免脑缺血进一步加重,根据新生儿的血压、循环等情况,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合适的脑灌注压。
3.控制惊厥:若出现惊厥,可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选用药物时需考虑新生儿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4.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新生儿,可使用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如呋塞米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对新生儿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三、亚低温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且胎龄≥36周的新生儿可考虑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脑温度,减少脑代谢,减轻脑水肿和脑损伤。
2.实施方法:将新生儿的体温降至33-34℃,持续时间一般为72小时,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注意保暖和复温过程的管理,复温要缓慢,以免引起体温波动对脑损伤产生不利影响。
四、康复干预
1.早期干预: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干预,包括神经发育学疗法、运动疗法等。康复干预需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因为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日龄的新生儿康复进展和需求不同。
2.长期随访:对存活的新生儿进行长期随访,监测神经发育情况,如运动发育、智力发育、视力、听力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一般随访至2岁甚至更久,不同年龄段的随访重点有所不同,如婴儿期重点观察大运动发育等,幼儿期重点观察语言、认知等发育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时,病情往往更复杂,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如在呼吸支持、体温管理、药物使用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发育未成熟的特点,亚低温治疗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预后相对更差,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康复干预要更早启动且更注重个体化,因为其生长发育追赶的难度更大。
3.有基础病史新生儿:对于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与脑病的相互影响,在治疗脑病的同时需兼顾基础病的治疗,如心功能的维护等,避免因治疗脑病而加重基础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