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牙龈瘤问题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非真性肿瘤但切除易复发,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和内分泌因素(女性孕期多见),临床表现为好发于双尖牙区牙龈乳头、外观多样、一般无症状或有摩擦溃疡疼痛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口腔检查、避免不良修复体
一、牙龈瘤的定义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
二、牙龈瘤的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菌斑、牙石:长期堆积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可引起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进而促使牙龈瘤的形成。例如,有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中牙龈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通过清洁牙齿去除菌斑、牙石后,部分牙龈瘤有缩小趋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由于口腔卫生维护情况不同,菌斑、牙石的堆积情况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口腔清洁不佳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成年人若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也易形成局部刺激因素。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得原本有局部刺激因素的牙龈更易发生牙龈瘤。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和增生,最终引发牙龈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佩戴不合适假牙的人群,发生牙龈瘤的风险相对较高。有相关病史的人群,若之前口腔内有不良修复体未及时处理,再次佩戴不合适修复体时更易诱发牙龈瘤。
2.内分泌因素
女性患者较多见,尤其是在妊娠期,牙龈瘤往往会明显增大,产后可能有所缩小,这与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孕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会改变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使得原本存在的轻微局部刺激也能引发较明显的牙龈瘤增生。
三、牙龈瘤的临床表现
1.部位:多发生于牙龈乳头处,以双尖牙区最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好发部位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牙龈瘤相对较少见,成年人各部位牙龈均可发生牙龈瘤。
2.外观: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较宽。肿块大小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质地有的较软,有的较韧。在妊娠期的女性牙龈瘤患者中,肿块可能更为松软且易出血。
3.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肿块摩擦出现溃疡、疼痛,或因影响咀嚼、说话等功能而有所察觉。长期存在的牙龈瘤可能会压迫牙槽骨,导致牙槽骨吸收等情况。
四、牙龈瘤的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了解牙龈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有无蒂等情况,同时检查口腔内有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儿童可能因紧张不配合,需耐心安抚。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X线检查,了解牙槽骨有无吸收等情况,辅助诊断牙龈瘤是否对牙槽骨造成影响。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合理把握检查指征。
五、牙龈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需将牙龈瘤及其波及的牙齿附近的牙周膜、骨膜等组织一并切除,以减少复发几率。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患者手术时更要注意微创,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在手术前后都要去除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以防止复发。例如,术后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卫生维护方法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监督。
六、牙龈瘤的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合适的牙刷和牙膏。不同年龄人群选择牙刷的规格不同,儿童应选择软毛小刷头牙刷。饭后漱口,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及时发现口腔内的局部刺激因素并处理。妊娠期女性更要增加口腔检查的频率,因为孕期口腔问题易加重。
3.避免不良修复体: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制作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避免佩戴不合适的修复体对牙龈造成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