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和梅毒的区别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通过性接触等传播,男性急性有尿频尿急尿痛及脓性分泌物等,女性多无症状或轻微,诊断可用涂片等,治疗用头孢曲松等;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分三期,一期硬下疳,二期有皮肤黏膜损害等,三期累及多系统,诊断用暗视野等,早期梅毒首选青霉素,晚期复杂,孕妇淋病可致胎儿感染,梅毒可致先天性梅毒,儿童淋病多因接触,梅毒多为先天需规范治疗。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厌氧的螺旋体,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具弱抗原性,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母婴传播等。
临床表现方面
淋病:
男性:急性淋病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随后尿道有脓性分泌物,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黄色脓性,可伴有尿道口红肿等。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彻底治疗转变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尿道不适、灼热感等,部分患者可合并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女性:宫颈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多数女性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部分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尿频等,也可伴有宫颈炎、尿道炎等,若病情迁延可导致盆腔炎等,出现下腹痛、异常阴道出血等。
梅毒: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发生在不洁性接触后2-4周,为单个无痛性的溃疡,境界清楚,周边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有软骨样硬度,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如男性的阴茎、冠状沟、龟头等,女性的大小阴唇、宫颈等。
二期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如梅毒疹,表现为多种形态,可呈斑疹、丘疹、脓疱等;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
三期梅毒:为晚期梅毒,一般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数年甚至10-15年发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心血管梅毒(如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神经梅毒(如脑膜炎、偏瘫、癫痫等)、骨梅毒、眼梅毒等,皮肤黏膜损害可出现树胶肿等。
诊断方法方面
淋病:
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行革兰染色,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对急性期男性患者诊断价值较高,但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易出现假阳性。
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试验等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症状不典型或隐性感染的诊断。
梅毒: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一期梅毒硬下疳部位的渗出物,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运动活泼的梅毒螺旋体,是早期诊断梅毒的重要方法。
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用于确诊,但一般终身阳性。
治疗方面
淋病: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青霉素类不过敏的患者也可选用头孢克肟等。
梅毒:
早期梅毒(一期、二期、病期不足2年的潜伏梅毒):首选青霉素治疗,如苄星青霉素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等药物。
晚期梅毒(病期超过2年的潜伏梅毒、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治疗较为复杂,也需用青霉素类药物,必要时可增加疗程等。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淋病孕妇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胎儿感染淋病,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等,所以孕妇患淋病需及时规范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所以孕妇需进行梅毒筛查,一旦确诊梅毒需积极治疗,以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
儿童:儿童淋病多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感染,如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为分娩时经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感染,需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儿童梅毒多为先天性梅毒,由患梅毒的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需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