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和牙齿疼是怎么回事,会是颌骨癌吗
下颌骨和牙齿疼有多种常见原因,如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还需注意与相对少见的颌骨癌区别,颌骨癌疼痛持续进行性加重且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特有局部体征,出现相关疼痛应及时就医检查,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口腔卫生等以降低疼痛风险,怀疑颌骨癌需进一步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一、下颌骨和牙齿疼的常见原因
1.龋齿
当牙齿发生龋齿时,细菌侵蚀牙体硬组织,初期可能只是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随着龋坏进展,会出现食物嵌塞痛、自发痛等,疼痛可能放射到下颌骨区域。龋病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等)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长期作用导致牙齿硬组织破坏,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口腔卫生差的人群龋齿发生率明显升高。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由于喜欢吃甜食且口腔清洁相对不彻底,患龋齿的概率较高;成年人若不注意口腔卫生,也容易患龋。
2.牙髓炎
多由龋齿发展而来,细菌感染牙髓组织引起炎症。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呈自发性、阵发性剧痛,夜间痛加重,疼痛常难以定位,可放射至下颌骨及面部,这是因为牙髓内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发生神经冲动传导异常。临床研究表明,牙髓炎的发生与细菌的侵入途径、牙髓的解剖结构等因素相关,细菌可通过牙本质小管、根尖孔等途径进入牙髓。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食用高糖食物、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群更易患牙髓炎。
3.根尖周炎
牙髓炎进一步发展,炎症波及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表现为患牙咬合痛、跳痛,可伴有面部肿胀、下颌骨区域疼痛等;慢性根尖周炎可能无明显自发痛,但有咀嚼不适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细菌感染导致根尖周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引起疼痛等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有龋齿未及时治疗的人群根尖周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口腔卫生良好者。
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有龋齿病史、口腔卫生不良的人群风险更高。
4.牙周炎
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炎症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主要症状有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也可出现下颌骨区域的疼痛不适。牙周炎的发生与牙菌斑的长期堆积、宿主的免疫反应等有关,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病情,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比非吸烟者高很多。
成年人患病率较高,吸烟人群、口腔卫生维护不佳者是高危人群。
5.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病因复杂,可能与咬合因素、精神因素、创伤等有关。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骨和牙齿区域。其发病机制涉及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功能紊乱等,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诱发该病,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精神压力大、有咬合不良等情况的人群易患。
二、颌骨癌的相关情况
1.颌骨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表现为颌骨部位的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颌骨肿胀、牙齿松动、移位,面部畸形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溃疡、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颌骨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的口腔刺激(残根、残冠等长期摩擦颌骨)、放射线照射等。
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相对较为少见,有口腔长期不良刺激因素的人群风险有所增加。
2.颌骨癌与下颌骨和牙齿疼的区别
颌骨癌引起的疼痛通常持续进行性加重,一般的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除了疼痛外,还会有颌骨局部的异常体征,如肿物、牙齿的明显松动移位等。而上述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在经过相应的局部治疗(如龋齿充填、牙髓炎根管治疗等)后,疼痛多可缓解,且没有颌骨癌特有的局部体征。
如果出现下颌骨和牙齿疼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等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口腔卫生情况,避免儿童过多食用甜食;对于成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如有口腔问题及时处理,以降低下颌骨和牙齿疼的发生风险,若怀疑颌骨癌,需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