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临床表现
脑干损伤会引发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眼运动障碍、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及生命体征紊乱等多种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因神经系统发育或功能状态不同,相应表现可能有差异,需密切观察各方面变化并采取对应措施。其中意识障碍方面轻度为意识模糊,中重度可致昏迷;瞳孔有大小改变及对光反射异常;眼运动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去皮质强直是上肢屈曲内收等,去大脑强直是四肢伸直等;生命体征有呼吸、心血管功能紊乱及体温调节障碍等情况。
一、意识障碍
脑干是人体意识的重要调控结构,脑干损伤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度脑干损伤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患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出现一定障碍;中重度脑干损伤则可导致昏迷,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不同,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脑干损伤时意识障碍的程度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的细微变化。
二、瞳孔变化
1.瞳孔大小改变:脑干损伤可影响动眼神经等相关神经结构,导致瞳孔大小异常。常见的有双侧瞳孔不等大,这是因为脑干内的瞳孔反射中枢受损,使得两侧瞳孔对光反射的调节失衡;也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多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儿童的眼部结构和神经反应相对成人更为敏感,需更精细地观察瞳孔的动态变化。
2.瞳孔对光反射异常:脑干损伤会使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当光线照射眼睛时,正常情况下瞳孔会迅速缩小,而脑干损伤患者的这种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这是由于脑干内参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神经纤维受损所致。
三、眼运动障碍
1.眼球运动受限:脑干中包含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脑干损伤后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双眼球同向凝视障碍,患者双眼不能向同一方向转动;也可表现为眼球震颤,这是因为脑干内的前庭眼反射通路受损,导致眼球出现不自主的节律性摆动。不同年龄患者的眼运动障碍表现可能因神经系统成熟度不同而有差异,儿童的眼球运动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脑干损伤后眼运动障碍的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
2.复视:由于眼球运动神经受损,双眼不能协调运动,患者可出现复视现象,即看物体时感觉为两个影像。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阅读等,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关注并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
四、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
1.去皮质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跖屈。这是因为脑干损伤后,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的联系受阻,但皮质下中枢仍有一定功能,导致上肢出现屈曲姿势。不同年龄患者的去皮质强直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的肌肉张力调节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注意观察其肌张力变化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2.去大脑强直: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这是由于中脑红核以上的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导致伸肌紧张性亢进。去大脑强直提示脑干损伤较为严重,预后较差,在儿童患者中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五、生命体征紊乱
1.呼吸功能障碍:脑干是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脑干损伤后常出现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可表现为呼吸浅快、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功能储备不同,儿童的呼吸中枢相对脆弱,脑干损伤后更易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紊乱,需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进行呼吸支持。
2.心血管功能紊乱:脑干损伤可影响心血管中枢,导致血压、心率等出现异常。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已有所减退,脑干损伤后更易引发心血管功能的严重紊乱,需加强心血管功能的监测和维护。
3.体温调节障碍:脑干内存在体温调节中枢,脑干损伤后可出现体温调节紊乱,表现为体温过高或过低。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中枢性发热,体温过低则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机体散热或产热失衡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同,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脑干损伤后体温异常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需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