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梅毒疹
梅毒疹是二期梅毒主要临床表现,由梅毒螺旋体菌血症播散引发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其特点为形态多样(如斑疹、丘疹等多种疹型)、分布广泛(累及全身皮肤黏膜)、常无或仅有轻微瘙痒、多对称性分布。发生机制与螺旋体繁殖引发免疫反应相关。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梅毒血清学试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治疗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等原则,首选青霉素类药物。特殊人群中,孕妇需尽早治疗防胎儿感染,儿童治疗要依体重年龄选药且避免四环素类,老年人因免疫力低、基础病多,诊断治疗需谨慎。
一、梅毒疹的定义
梅毒疹是二期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
二、梅毒疹的特点
1.形态多样:梅毒疹可表现为斑疹、斑丘疹、丘疹、脓疱、蛎壳状疹等,常一种或多种同时存在。比如斑疹型梅毒疹,也叫玫瑰疹,为直径0.51c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压之褪色,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内侧;丘疹型梅毒疹通常为直径25mm的坚实丘疹,颜色呈铜红色,表面可有鳞屑,可泛发全身,掌跖部的丘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铜红色、浸润性斑丘疹,具有领圈样脱屑,有一定特征性。
2.分布广泛:可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包括手掌、足底、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等部位。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瘙痒,这与其他一些瘙痒剧烈的皮肤病相区别。
4.对称性分布:多呈对称性出现,如双侧手掌、足底同时出现相似皮疹。
三、梅毒疹的发生机制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当机体免疫力发生改变时,螺旋体在皮肤黏膜等部位大量繁殖,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炎症损害,形成梅毒疹。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梅毒疹的发生、发展及表现形式有重要影响,例如免疫功能正常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感染),梅毒疹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四、梅毒疹的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洁性行为史、性伴侣梅毒感染情况、既往梅毒诊疗史等。若患者近期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之后出现上述特征的皮疹,应高度怀疑梅毒疹。
2.体格检查:仔细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颜色、有无瘙痒等特点,同时检查全身其他部位有无梅毒相关的体征,如黏膜斑、扁平湿疣等。
3.实验室检查:
梅毒血清学试验: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RPR、TRUST等)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TPPA、TPHA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可用于梅毒的筛查和疗效判断,一般在梅毒感染后23周可呈阳性,但特异性不强,一些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特异性强,用于确诊梅毒,感染梅毒后一般终身阳性。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适用于早期梅毒,在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扁平湿疣及湿丘疹等皮肤黏膜损害处取材,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梅毒螺旋体可确诊。
五、梅毒疹的治疗
1.治疗原则: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规则。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判断治疗效果和是否复发。
2.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四环素类(孕妇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大环内酯类等药物替代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严重影响胎儿健康。孕妇若确诊梅毒,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案需根据孕期和病情调整。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以确保母婴安全。青霉素是孕妇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治疗期间可能发生吉海反应,对胎儿有一定影响,需密切观察。
2.儿童:儿童梅毒多为先天性梅毒,若出现梅毒疹应及时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需根据儿童体重和年龄严格计算,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其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做好护理,防止患儿搔抓皮疹引起继发感染。
3.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仔细鉴别。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及药物耐受性,因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