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拉出来血
急性胃肠炎拉出血是因炎症致胃肠道黏膜损伤血管破裂,感染性的如沙门氏菌等感染风险高,不同年龄机制有别;伴随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需粪便常规、血常规、胃肠镜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血、抗感染)、补液治疗;大多及时治预后好,延误可致并发症,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规律饮食、勤洗手及有肠道病史者定期体检。
一、急性胃肠炎拉出血的原因
急性胃肠炎拉出血通常是由于炎症较为严重,导致胃肠道黏膜受到损伤,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例如,感染性急性胃肠炎中,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袭肠道,引发肠道炎症反应,使得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溃疡,从而导致出血。研究表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发生肠道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机制略有不同,儿童肠道黏膜相对娇嫩,感染后更易出现黏膜损伤出血;而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肠道功能减退等基础情况,炎症刺激下更易引发出血。
二、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
1.伴随症状
除了便血外,可能还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腹泻频繁,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者低热,重者高热。对于不同性别来说,症状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会因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对症状感知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近期有不洁饮食史等人群更易患急性胃肠炎并出现出血情况。有肠道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史,发生急性胃肠炎拉出血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2.相关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等,了解出血情况及炎症程度。
血常规检查: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胃镜、结肠镜检查:对于明确胃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等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进行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其耐受性,可选择合适的镇静等辅助措施;老年人进行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三、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老年人休息环境要舒适安静。
饮食调整:急性期需暂禁食,待病情稍缓解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
2.对症治疗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情况可考虑使用一些止血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如存在明确的肠道黏膜出血,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合适的止血措施。对于儿童,要谨慎选择止血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局部止血等方法(如合适的肠道黏膜保护措施);老年人使用止血药物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对肝肾功能造成进一步影响。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需依据循证医学依据合理用药。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选择,避免滥用;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补液治疗
由于腹泻、呕吐等导致体液丢失,需进行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儿童补液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精准控制,避免出现补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老年人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等,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四、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大多数急性胃肠炎拉出血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延误,出血严重可能导致贫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老年人预后相对可能稍差,尤其是本身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加强病情监测和后续康复护理。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的食物,水果要洗净削皮,饮用水要安全。不同年龄人群饮食卫生注意要点不同,儿童要避免食用街头不洁的零食,老年人要注意购买食品的保质期等;生活方式上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有肠道基础病史的人群要定期体检,遵医嘱进行预防保健,降低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