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有什么区别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改变、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病因有Hp感染等,症状缺乏特异性,靠胃镜及活检诊断,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萎缩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等特征,病因复杂,症状更复杂,除胃镜活检外可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治疗复杂且部分有癌变风险,老年患者治疗需考虑脏器功能等。
一、定义与病理改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或有灰白色分泌物附着,有时见黏膜糜烂。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胃腺体保持完整,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绿色,黏膜下血管透见,皱襞变细平坦,黏液湖缩小,有时可见黏膜糜烂。
二、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此外,长期饮酒、吸烟、喜食辛辣食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胆汁反流等也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与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特定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患慢性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病因较为复杂,Hp感染仍是重要因素,另外,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烟熏饮食)、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逐渐升高)等均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相关。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易患萎缩性胃炎。
三、症状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轻时重,可因进食刺激性食物、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表现差异不大,但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症状可能更明显。
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更复杂,除了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类似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舌炎、腹泻等表现,尤其在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更为常见。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症状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无特定性别差异导致的典型症状区别。
四、诊断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进行诊断。胃镜下观察胃黏膜表现,结合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例如通过胃镜可以直接看到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等表现,病理活检能确定是浅表性炎症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表现有一定共性,但儿童患者由于胃黏膜相对娇嫩,检查时需更谨慎操作。
萎缩性胃炎:除胃镜及胃黏膜活检外,还可通过血清学检查(如检测胃泌素等相关指标)辅助诊断。胃镜下观察胃黏膜颜色、血管透见等特征,病理活检可明确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需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以确保检查安全。
五、治疗与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及症状进行处理,如根除Hp(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等)、避免诱发因素、对症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等。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病变可逆转。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以保障安全有效。
萎缩性胃炎:治疗相对复杂,除了针对病因和症状处理外,需定期随访监测,因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风险。治疗药物包括胃黏膜保护剂、改善胃动力药物等,对于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的患者需更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脏器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案,且要注重生活方式的长期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