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部位病程长、易反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与感染、免疫、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有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结肠镜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中医中药治疗,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避免滥用抗生素来预防。
一、慢性结肠炎的定义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
二、发病原因
1.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慢性结肠炎。例如,一些肠道致病菌感染后,若未能彻底清除,可能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炎症迁延不愈。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饮食卫生等因素感染特定病原体,而成年人则可能因接触污染环境等原因感染相关病菌。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导致肠道黏膜持续受损,引发慢性炎症。这种免疫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而患病。不同性别在免疫功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免疫因素是重要的致病环节。
3.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当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时,可能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长期不合理饮食、滥用抗生素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增加慢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高油高糖饮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而频繁使用抗生素会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破坏菌群平衡。
三、临床表现
1.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腹泻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每日数次,有的则可能次数更多。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慢性结肠炎时,腹泻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而成年人可能因频繁腹泻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和发作时间不固定,部分患者可能在进食后加重。不同性别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腹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症状之一。
3.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腹胀、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长期患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的操作难度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确保安全。
2.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可以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潜血等情况,辅助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出血等问题。
3.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炎症指标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也可辅助评估炎症活动程度。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例如,可多吃米粥、面条、蔬菜泥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而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易于消化吸收。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能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3.中医中药治疗:部分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可能对慢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变质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儿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家长要加强监管,确保儿童食用安全卫生的食物。
2.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合理作息,避免长期熬夜,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健身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
3.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因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