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一只眼注视时另一只眼向内偏斜的眼科疾病,分为先天性、调节性、非调节性等类型,有外观表现和视觉功能影响等临床表现,通过视力、眼位、屈光等检查诊断,可采用非手术(如调节性内斜视戴合适眼镜、部分轻度者视觉训练)和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及注意用眼卫生,成人患者关注眼位矫正和视功能改善及术后护理。
分类及相关特点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这类斜视可能与先天的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从发病机制上看,可能涉及到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肌肉本身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在年龄方面,新生儿和婴儿期发病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婴儿眼部发育尚不完善,内斜视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导致立体视等视觉功能的损害。
调节性内斜视:多与屈光不正有关,常见于远视眼患者。由于远视眼患者看近处物体时需要更多的调节,过度的调节会伴随过多的集合,从而导致内斜视。在年龄上,儿童较为常见,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对这类斜视影响显著,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得到改善。
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原因相对复杂,可能与眼外肌本身的异常、神经系统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类斜视一般不会因佩戴眼镜而改善,需要通过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来矫正。
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可观察到一只眼向内偏斜,根据偏斜程度不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位异常。例如,轻度内斜视可能只是在特定角度下才明显,而重度内斜视则一眼明显向内偏斜。
视觉功能影响: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内斜视可能会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缺失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未来从事需要良好立体视觉的职业,如驾驶、精密仪器操作等。在不同年龄阶段,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不同,儿童期发病的内斜视对视觉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因为儿童视觉系统尚在发育中,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受到干扰。
诊断方法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视力情况,了解双眼的视力水平,内斜视患者可能存在双眼视力不平衡的情况。对于儿童,需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视力检查方法,如学龄前儿童可使用卡通图案视力表等。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角膜映光法是通过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来判断眼位;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是恒定性内斜视还是间歇性内斜视等。例如,遮盖一眼后,去遮盖时被遮盖眼出现移动,则提示可能存在斜视。
屈光检查:对于怀疑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需要进行散瞳验光,以准确了解患者的屈光状态,因为调节性内斜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散瞳可以放松睫状肌,得到更准确的屈光度数。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眼镜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矫正屈光不正,调整眼的调节与集合关系,从而改善内斜视。例如,远视患者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过多的调节得到纠正,内斜视可能会减轻甚至消失。对于部分轻度的内斜视患者,也可以通过视觉训练来改善双眼视功能,但视觉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等其他类型的内斜视,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或附着点位置,来矫正眼位。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斜视的度数、对视觉发育的影响等。一般来说,对于影响双眼视觉发育的内斜视,建议尽早手术,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内斜视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发现内斜视,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视觉系统尚在发育中,内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觉功能损害。例如,在学龄前儿童阶段发现内斜视,及时进行治疗,包括佩戴眼镜或手术等,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防止内斜视的加重或复发。
成人患者:成人内斜视患者主要关注眼位矫正和视功能的改善。虽然成人视觉系统发育已经完成,但通过手术等治疗方式可以改善外观和一定程度的视功能。在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同时,成人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眼部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恢复,避免眼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