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致胰腺炎症,常见病因有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解除胆道梗阻等,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胰腺炎症,主要是由于胆总管下端的梗阻,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从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胆道结石:胆道系统中的结石是导致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阻塞胆总管末端,使胆汁排出受阻,反流入胰管。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胆源性胰腺炎与胆总管结石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胆道结石的发生率可能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胆道结石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胆道结石的发生率可能相对高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道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患胆源性胰腺炎的几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胆道结石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2.胆道蛔虫:蛔虫进入胆道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引发胆源性胰腺炎。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呈弯腰抱膝体位以缓解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腹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表述不如成人清晰,但也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异常;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腹痛表现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但基本的疼痛性质是相似的。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
3.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高热。
4.黄疸:当胆道梗阻严重时,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时间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有研究显示,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血清脂肪酶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对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所差异,需要依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判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胆道结石、胆道扩张等情况,是初步筛查胆源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它能直观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对于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于一些微小结石或胆道内的早期病变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形态、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以及胆道系统的病变,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排除其他疾病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可以观察胰腺是否有水肿、坏死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禁食和胃肠减压的管理需要考虑其生理需求,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的适当补充;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情绪调节等。
2.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3.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
4.解除胆道梗阻:对于由胆道结石等导致胆道梗阻的患者,需要采取措施解除梗阻,如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外科手术取石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儿童其他常见急腹症相鉴别,治疗上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禁食和胃肠减压时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和液体摄入,可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老年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解除胆道梗阻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耐受性,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考虑激素对病情的可能影响,如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状态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解除胆道梗阻的手术方式选择等可能需要更兼顾身体的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