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斗鸡眼怎么办
儿童斗鸡眼即内斜视,家长可通过观察儿童注视近处物体双眼位置初步判断,就医需进行视力、散瞳验光、眼位等检查诊断,治疗有屈光不正矫正、视觉训练(非药物)及手术(效果不佳时),不同年龄段儿童有特殊考虑,日常要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孕期保健和合理选择婴儿用品可预防。
一、儿童斗鸡眼的定义与初步判断
儿童斗鸡眼即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双眼黑眼球向鼻侧偏斜。家长可通过让儿童注视近处物体,观察双眼位置来初步判断,若发现双眼明显向内偏斜需及时就医。
二、就医检查与诊断
1.眼科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检查,以了解儿童视力情况,因为内斜视可能影响视力发育。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视力有差异,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一般在0.5-0.6以上,6岁以上儿童正常视力应达到1.0左右。
散瞳验光:对于儿童内斜视,通常需要散瞳验光,以准确获取屈光状态,因为屈光不正(如远视)是导致儿童内斜视的常见原因之一。散瞳可以麻痹睫状肌,消除睫状肌调节的影响,得到更真实的屈光度数。
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方法确定眼位偏斜的程度和类型,明确是恒定性内斜视还是间歇性内斜视等。
2.诊断依据
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双眼向内偏斜等)以及上述眼科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为儿童内斜视,并确定其具体病因,如屈光不正、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等。
三、治疗方法
1.非药物干预-屈光不正矫正
若儿童内斜视是由远视等屈光不正引起,应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例如,对于远视度数较高导致的内斜视,佩戴矫正眼镜后,随着屈光不正的纠正,内斜视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一般需要定期复查,根据儿童视力和眼位变化调整眼镜度数。
视觉训练:对于部分内斜视儿童,可进行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训练,增强双眼的协调能力和融合功能。例如,使用弱视训练仪等设备进行训练,帮助儿童改善双眼视功能,对减轻内斜视症状有一定帮助。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选择:如果儿童内斜视经过保守治疗(如屈光矫正等)效果不佳,且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对于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时机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18个月之间;对于后天性内斜视,在明确病因并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无效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
手术原理: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和附着点位置,来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内直肌过强或外直肌较弱导致的内斜视,可对相应的眼外肌进行调整,使双眼恢复正常的位置关系。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在充分评估儿童全身情况和眼部情况后谨慎进行。
四、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考虑
1.婴幼儿期(0-3岁)
婴幼儿期儿童内斜视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家长可能不太关注儿童眼部情况。此阶段若发现内斜视,由于儿童眼部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尽早进行检查和干预。一旦确诊,应根据具体病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屈光不正的婴幼儿可能需要更早佩戴合适眼镜,并密切观察眼位变化。因为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内斜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严重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2.学龄前期(3-6岁)
学龄前期儿童内斜视除了进行上述治疗外,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发育。因为内斜视可能影响儿童的外貌,进而对儿童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和医生应给予儿童心理关怀,向家长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鼓励儿童保持良好心态,正常融入学习和生活。
五、日常护理与预防
1.日常护理
用眼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如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写字,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距离书本约33厘米左右。
定期检查:定期带儿童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是有内斜视家族史或曾有过眼部异常情况的儿童,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以降低胎儿眼部发育异常的风险,从而减少儿童出生后内斜视等眼部疾病的发生几率。
婴儿用品选择:婴儿的玩具摆放位置应合理,避免长时间让婴儿注视同一位置的玩具,防止导致眼位异常。例如,可经常更换婴儿床周围玩具的位置,让婴儿双眼有不同的注视方向,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