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的特征
慢性肠胃炎具有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特征。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的乏力、消瘦;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粗糙、糜烂;病理有炎症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急性发作期白细胞等异常,慢性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粪便常规可见粪便性状改变及潜血阳性
一、临床表现特征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部分患者可在脐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例如,慢性肠胃炎患者的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或神经末梢受刺激,从而引发腹痛。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人可较明确表述腹痛情况。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等。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等吸收障碍,分泌增加。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时可能是每日数次,病情较重时次数会更多。性别差异在腹泻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可能有不同影响,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可能因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加重腹泻症状。有慢性肠胃炎病史的患者腹泻可能更易反复发作。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这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功能紊乱以及消化液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儿童患者若发生恶心、呕吐,需注意防止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2.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且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出现乏力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乏力程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因素,可能乏力感相对更明显;年轻人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等,可能会加重乏力症状。
消瘦:长期慢性肠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消瘦情况。这是因为肠道吸收不良,机体无法充分获取营养物质,能量摄入不足,导致体重逐渐减轻。对于儿童患者,消瘦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的改善。
二、内镜及病理特征
1.内镜表现
黏膜充血水肿:在胃镜或肠镜下可见胃肠道黏膜呈现红色,且有肿胀的表现。这是由于炎症导致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以及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引起。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胃窦部与十二指肠部位的黏膜充血水肿表现可能因局部微环境不同而有细微差别。
黏膜粗糙:黏膜表面不光滑,可能有颗粒感等。这是因为炎症反复刺激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等异常改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黏膜粗糙的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加重黏膜粗糙的程度。
糜烂:部分患者胃肠道黏膜可见糜烂灶,表现为黏膜表面有缺损、浅溃疡等。这是炎症进一步损伤黏膜组织的结果,糜烂的发生与炎症的持续刺激、胃酸或肠道内消化液的侵蚀等因素有关。有慢性肠胃炎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黏膜糜烂情况。
2.病理特征
炎症细胞浸润:在显微镜下可见胃肠道黏膜固有层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为主。这是机体对炎症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可能与成人有差异;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炎症细胞浸润的反应可能相对较缓慢。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高盐饮食等,可能会影响炎症细胞浸润的状态。
三、实验室检查特征
1.血常规
白细胞及分类: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提示体内存在感染或炎症刺激。但在慢性期,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不同性别患者血常规表现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更敏感,比如儿童感染引起的慢性肠胃炎,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比成人更显著。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血常规可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轻度异常状态。
2.粪便常规
粪便性状及潜血:粪便可呈稀便等改变,部分患者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粪便潜血阳性提示胃肠道黏膜可能有出血情况,这与炎症导致黏膜破损等因素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可能会增加粪便潜血阳性的风险;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黏膜更容易受损,也可能出现粪便潜血阳性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