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症状
脑干损伤症状多样,包括受伤即刻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可能有波动;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异常;眼球位置异常、双眼同向凝视障碍;出现去皮质强直或去大脑强直;有呼吸、循环、体温调节等生命体征紊乱;还有锥体束征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异常等表现。
意识障碍
受伤即刻表现:脑干损伤患者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程度可从轻度到深度昏迷不等。这是因为脑干是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受损后影响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例如,严重的脑干损伤患者可能会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在儿童中,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干损伤导致的意识障碍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需要特别关注其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的变化。
意识状态变化特点: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的波动,在伤后一段时间内意识有短暂好转,但随后又逐渐恶化,这提示脑干损伤可能在进行性加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瞳孔变化
瞳孔大小改变:脑干损伤常导致瞳孔的改变,常见的是瞳孔大小不等,这是由于脑干内的动眼神经核团等结构受损,导致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的调节失衡。例如,一侧瞳孔可能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而另一侧瞳孔可能正常或缩小。在婴幼儿中,由于其眼部神经发育特点,瞳孔变化可能不太典型,但仍需通过仔细观察瞳孔的形态、大小及对光反射来辅助判断脑干损伤的情况。
瞳孔对光反射异常:脑干损伤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通常会减弱或消失。正常情况下,光线刺激眼睛后,瞳孔会迅速缩小,而脑干损伤时,这种反射弧受到破坏,导致对光反射异常。这一表现对于诊断脑干损伤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位置异常:脑干内的眼球运动神经核团及传导束受损,会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眼球固定、眼球震颤等表现。例如,眼球可能无法向某个方向转动,或者出现不自主的眼球摆动。在儿童脑干损伤中,由于其眼球运动系统相对脆弱,眼球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和整体的神经功能恢复,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双眼同向凝视障碍:部分脑干损伤患者会出现双眼同向凝视障碍,即双眼不能同时向某个方向注视。这是因为脑干内的同向凝视中枢受损,导致眼球的同向运动功能丧失。
去皮质强直与去大脑强直
去皮质强直表现: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跖屈。这是由于大脑皮质与脑干的联系受损,皮质下中枢失去大脑皮质的抑制而出现的异常姿势。在儿童脑干损伤中,这种异常姿势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需要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来预防肌肉挛缩等并发症。
去大脑强直表现: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这是脑干严重损伤的表现,提示预后较差。去大脑强直的出现意味着脑干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紊乱
呼吸功能障碍:脑干是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脑干损伤可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常见的呼吸异常包括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等。例如,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抽泣样呼吸则表现为多次连续的、短而深的吸气动作,类似抽泣。在婴幼儿中,由于其呼吸中枢更为娇嫩,脑干损伤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可能会迅速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呼吸支持。
循环功能障碍:脑干损伤还可影响心血管中枢,导致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情况。例如,血压可能会突然升高或降低,心率可能过快或过慢。对于儿童脑干损伤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体温调节障碍:脑干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可导致体温异常,常见的是中枢性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用一般的退热措施效果不佳。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对于儿童脑干损伤患者出现的中枢性高热,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等方法来控制体温,同时要注意预防因高热引起的惊厥等并发症。
锥体束征
肢体运动功能异常:脑干损伤可导致锥体束受损,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同时可伴有肢体的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在儿童脑干损伤中,锥体束征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发育和恢复,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