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胃镜下诊断表述,胃黏膜有慢性非萎缩性炎症且伴糜烂,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黑便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包括针对病因、保护胃黏膜、改善生活方式等,如抗幽门螺杆菌、停用相关药物、用胃黏膜保护剂及调整饮食作息等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胃镜下的一种诊断表述,指胃黏膜发生了慢性非萎缩性炎症,同时存在胃黏膜糜烂的情况。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相对于萎缩性胃炎而言,胃黏膜没有出现腺体萎缩等萎缩性改变,但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而伴糜烂则是胃黏膜表面有破损、糜烂灶形成。
二、可能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还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等病变。在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病率有一定相关性,例如在幽门螺杆菌高感染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等,或者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这些因素均可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酗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修复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胃黏膜得不到良好的修复和保护。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增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可能。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一般来说,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食欲不振等;成年患者腹痛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和描述。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腹部饱胀不适,或者进食后不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若存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明显;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因精神因素加重消化不良症状。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黑便。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炎症、糜烂等病变,并可在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要注意麻醉后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成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一定时间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密切相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尿素呼气试验相对简便、无创,儿童也可适用,但要注意检查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等;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则是通过胃镜取组织进行检测。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1.针对病因治疗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联合使用的方案。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2.保护胃黏膜治疗: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进一步损伤。
3.改善生活方式: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例如,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的睡眠;年轻人群要避免长期熬夜和不良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