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炎
牙龈炎是常见牙龈组织炎症,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及全身性因素引发,有牙龈色泽、质地、出血、外形改变等临床表现,通过临床检查等诊断,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等,预防要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检查洗牙、控制全身性疾病,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和预防上有不同特点。
一、牙龈炎的定义
牙龈炎是一种常见的牙龈组织炎症,主要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起的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柔软、无色的细菌薄膜,如果没有被及时清除,就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
二、牙龈炎的病因
1.牙菌斑:是牙龈炎最主要的病因,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会使牙菌斑在牙齿表面大量堆积,进而引发牙龈炎。
2.局部刺激因素
牙结石:牙结石是牙菌斑矿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比牙菌斑更难以清除,会持续刺激牙龈,加重牙龈的炎症。牙结石通常附着在牙齿颈部等部位。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缝隙中,如果不能及时清理,也会导致牙龈受到刺激,引发炎症。比如,咀嚼较硬的食物时,可能会造成食物嵌塞。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产生不良刺激,引起牙龈炎。例如,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
3.全身性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妊娠期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牙龈炎。青春期时,体内激素波动较大;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促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重牙龈炎症。
免疫系统缺陷:患有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炎,且炎症往往比较严重。
其他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也容易并发牙龈炎,而且牙龈炎的控制相对困难。
三、牙龈炎的临床表现
1.牙龈色泽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颜色会变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2.牙龈质地改变:牙龈会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正常牙龈质地坚韧,而发炎的牙龈用探针轻触就容易出血,且质地变软。
3.牙龈出血:这是牙龈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刷牙、咬硬物或探诊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例如,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上有血迹,或者咬苹果时苹果上有牙龈出血的痕迹。
4.牙龈外形改变:牙龈边缘可能变得不整齐,不再紧贴牙齿,有的会肿胀增生,形成龈袋等。龈袋是指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的较深的缝隙,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
四、牙龈炎的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探诊等方法进行检查。视诊观察牙龈的色泽、外形等;探诊检查牙龈的质地、有无出血以及龈沟深度等。正常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若龈沟深度超过3mm且有探诊出血,则可能存在牙龈炎。
2.菌斑指数等辅助检查:可以通过菌斑指数来评估牙齿表面牙菌斑的堆积程度,帮助判断牙龈炎的严重程度。
五、牙龈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去除牙结石和菌斑,这是治疗牙龈炎的重要措施。洗牙可以有效地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结石,减轻牙龈的炎症。
局部药物治疗:在牙龈炎症较明显时,可局部使用一些抗炎的药物,如过氧化氢溶液冲洗龈沟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主要还是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2.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等工具清理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例如,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来清洁牙缝。
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控制全身性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以降低牙龈炎的发生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减少口腔感染的机会。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牙龈炎的发生和预防上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较差,更容易发生牙龈炎,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妊娠期女性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因为孕期激素变化容易引发牙龈炎;有吸烟习惯的人,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牙龈的炎症,所以要尽量戒烟;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和口腔卫生,预防牙龈炎及相关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