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癌的区别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有牙龈症状、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诊断,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牙龈癌是牙龈部位恶性肿瘤,有牙龈肿块、疼痛、牙齿松动脱落等表现,靠临床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射、化疗,治疗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起,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致病微生物长期堆积在牙面和龈沟内,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发病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如长期不刷牙、不洗牙等,且一些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会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繁殖,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破坏。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的机械刺激(如不良修复体、锐利牙尖等长期摩擦牙龈)、烟草和酒精的刺激、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与部分牙龈癌的发生有关)等因素有关。癌细胞无限制增殖,破坏牙龈组织和周围结构,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还可能通过淋巴道等转移途径转移到其他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周炎
牙龈症状:早期多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一般无自发痛,随着病情进展,牙龈可出现萎缩,牙龈颜色暗红,质地变脆。
牙周袋形成:用牙周探针检查可发现牙周袋形成,深度超过3mm,且有牙周袋内溢脓现象。
牙槽骨吸收:通过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严重时牙齿支持组织丧失,导致牙齿松动移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和青少年患牙周炎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槽骨吸收进展可能相对更快,而老年人因长期口腔问题,牙周炎可能更严重且伴随多种全身疾病影响病情。
牙龈癌
牙龈部位肿块:多表现为牙龈部位的溃疡或菜花样新生物,溃疡可经久不愈,边缘隆起,质地较硬,易出血。
疼痛:早期可能有牙痛或局部疼痛,随着肿瘤增大,疼痛逐渐加重,可向耳部等周围组织放射。
牙齿松动脱落:肿瘤侵犯牙槽骨时,可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不同性别患病后表现差异可能不大,但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患牙龈癌出现上述症状的风险更高,且发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有口腔不良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不合适假牙)的人群也会加速牙龈癌的发展。
三、诊断方法区别
牙周炎
临床检查:口腔检查可见牙龈炎症表现、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等,通过牙周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程度。
X线检查: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等,观察牙槽骨吸收的部位和程度,一般牙槽骨吸收呈水平型或垂直型等不同类型。对于儿童牙周炎,X线检查要注意对儿童辐射剂量的控制,采用合适的曝光条件;老年人因可能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牙槽骨吸收的X线表现可能与牙周炎本身的吸收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牙龈癌
临床检查:肉眼观察牙龈病变部位的形态、颜色、质地等,进行触诊了解肿瘤的范围、硬度等。
病理活检: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为癌细胞及癌细胞的类型等。对于牙龈癌的病理诊断,要准确取材,确保获取到有代表性的肿瘤组织,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不同
牙周炎
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如教会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龈上洁治术去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术清除龈下牙石,控制牙周组织的炎症,一般经过基础治疗后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对于儿童,要注重口腔卫生指导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老年人有全身疾病时,基础治疗要考虑全身状况,如糖尿病患者需在血糖控制平稳时进行牙周治疗,且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如果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深度超过5mm,或存在牙槽骨吸收等情况,可考虑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修复牙周组织形态。
牙龈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范围和分期,行牙龈癌根治术或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必要时进行颌骨部分切除等。
放射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有残留的患者,可辅助放射治疗,杀灭肿瘤细胞。
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牙龈癌的综合治疗,可采用全身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化疗剂量和方案要适当调整,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化疗,以手术等局部治疗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