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跟老花有什么区别
远视是因眼轴短或屈光力不足致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多与眼发育有关,成人可由眼部疾病等引起,不同年龄症状有差异,检查通过视力等,矫正分儿童和成人情况;老花是随年龄增长晶状体等变化致调节力下降的生理现象,40岁左右始现,主要表现近读困难,检查靠视力等,矫正靠老花镜及注意用眼;年龄上远视儿童常见,老花40岁以上多,性别无显著特异性,生活方式中长期近用眼等、病史中某些疾病会影响远视和老花。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主要是由于眼轴较短(轴性远视)或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不足(屈光性远视),使得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远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远视多与眼的发育有关,新生儿眼球较小,多为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部分儿童可能会发育为正视眼,但如果眼轴发育滞后,则会持续存在远视。成年人远视可能是由于眼部疾病、外伤或年龄相关的晶状体弹性变化等引起。
2.老花: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也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表现为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需要将目标放远才能看清。老花是人体衰老在眼部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升高。
二、症状表现
1.远视:
不同年龄症状差异:儿童轻度远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眼疲劳、眼球突出等,因为儿童会通过调节来尝试看清物体,过度调节易导致眼疲劳;成年人远视则会出现视近模糊,视远也可能模糊,视近时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容易产生眼疲劳,表现为眼胀、头痛等。
与年龄相关的影响:婴幼儿期远视如果未及时矫正,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青少年远视可能影响学习时的近距离用眼,造成眼疲劳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2.老花:主要表现为近距离阅读困难,需要将书本等目标拿远才能看清,随着年龄增长,所需拿远的距离会逐渐增加,一般40岁左右可能仅表现为看手机小字需要拿远,50岁左右可能看电脑屏幕也需要适当远移才能看清,且可能伴有眼酸、流泪等视疲劳症状。
三、检查与诊断
1.远视:通过视力检查、验光等明确。视力检查可发现远视力和近视力是否正常,验光可准确测量远视的度数,一般使用主观验光或客观验光的方法,如电脑验光、散瞳验光等,以确定眼的屈光状态和远视度数。
2.老花:通过视力检查和老花度数测定来诊断。一般进行近视力检查,同时可以通过老花表等工具测定老花的度数,了解调节能力下降的程度。
四、矫正与干预
1.远视:
儿童远视:如果是生理性的轻度远视且不影响视力和视觉发育,可能不需要矫正,但需要定期随访;如果是中高度远视或伴有视力下降、斜视等情况,则需要佩戴合适的凸透镜进行矫正,以帮助看清物体,促进视觉发育,避免弱视等并发症的发生。
成年人远视:可根据视力情况和视功能需求选择佩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进行矫正,对于不想佩戴眼镜的成年人,也可以考虑通过屈光手术进行矫正,但需要符合手术适应证。
2.老花:主要通过佩戴老花镜进行矫正,根据个人的近用眼需求选择合适度数的老花镜。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适当进行眼部放松活动,如远眺、做眼保健操等,以缓解视疲劳。对于一些因疾病等导致老花提前出现或度数异常变化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眼部病变。
五、年龄与性别的影响
1.年龄:远视在儿童期较为常见,与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老花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升高,女性可能在绝经后老花进展可能相对稍快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较大。
2.性别:总体上远视和老花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某些眼部疾病导致的远视或老花,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或表现略有不同,但这不是普遍规律。
六、生活方式与病史的影响
1.生活方式:长期近距离用眼过度的人群,无论是远视还是老花,都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等症状。有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的人群可能会影响眼的屈光状态,导致远视或老花度数的变化。例如,眼部外伤导致晶状体移位可能引起屈光不正,出现远视等情况;眼部手术后可能影响眼的调节功能,加速老花的进展。
2.病史: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眼部的代谢和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远视或老花的状态。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屈光状态变化,出现远视或老花度数的异常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