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胃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因素(食物变质、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食物过敏)、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刺激胃肠道)、其他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胃肠道基础疾病)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全球每年有大量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患急性胃肠炎,在温带地区,秋冬季节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该病毒感染后会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2.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毒病原体,可在学校、医院、社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以及密切接触等。感染后潜伏期较短,通常1-2天即可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情一般呈自限性,但对于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能会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会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多,引起腹泻;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则可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在卫生条件较差、食物储存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细菌繁殖加快,更容易导致感染。
2.沙门氏菌:常污染肉类、蛋类、奶类等食品,人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易患急性胃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的菌量而异,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3.志贺氏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志贺氏菌感染人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引起炎症、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同时常伴有发热,在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较为常见。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变质:食用了已经变质的食物,其中可能滋生了大量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急性胃肠炎。例如,变质的肉类可能被细菌污染,食用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等,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暴饮暴食会使胃肠道短时间内承受过多的食物消化负担,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胃肠炎的发生。例如,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3.食物过敏: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海鲜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等。当食用了过敏原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发生异常反应,累及胃肠道,引起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急性胃肠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引起溃疡,从而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一些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在寒冷的季节或环境中,不注意腹部保暖,就可能因寒冷刺激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增加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前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符合急性胃肠炎的表现。
3.胃肠道基础疾病:本身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胃溃疡患者在受到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刺激时,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