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神经痛,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血管压迫、非血管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其症状为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射频电凝疗法、手术治疗等。
一、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二、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血管压迫:临床观察到约80%~90%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岩静脉及变异血管等均可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神经脱髓鞘改变,引起相邻轴索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再通过短路成为传入冲动,达到痛觉神经元的阈值而引起疼痛。
非血管因素:桥小脑角区的表皮样囊肿、蛛网膜粘连、脑膜瘤、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鼻咽癌、颅底蛛网膜炎等也可导致三叉神经痛。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其他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也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
三、症状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分布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的三叉神经痛,右侧多于左侧,发病率占59%。
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触发点: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的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当触动这些点时,会引起疼痛发作,以致该区皮肤变红、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
诱发因素: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
四、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触发点及诱因,结合神经系统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鉴别。
头颅CT或MRI:可发现桥小脑角区的血管畸形、肿瘤等。
脑电图:可用于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射频电凝疗法、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减轻疼痛。
神经阻滞:在X线或CT引导下将药物直接注入神经干或神经周围,可迅速缓解疼痛。
射频电凝疗法:利用高温作用破坏神经组织,达到止痛的目的。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
六、特殊人群
儿童:三叉神经痛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且病因与成人不同。儿童三叉神经痛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等。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应尽可能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方法。
孕妇:三叉神经痛可在妊娠期加重,分娩后可减轻或消失。治疗应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如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且常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七、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
注意保暖,避免面部受寒冷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