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药物、应激、酒精、感染等,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诊断可通过病史采集、胃镜、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胃炎的定义
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胃黏膜在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下,发生急性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二、常见病因
1.药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炎。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某些抗生素等药物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起急性炎症。
2.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黏液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不足等,从而引发急性胃炎。比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受伤后的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胃黏膜的急性损伤。
3.酒精因素
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屏障,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急性胃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4.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主要引起慢性胃炎,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导致急性胃炎的发作。此外,一些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也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人体后侵袭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剧痛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甚至少量血液。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发热等表现。例如,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轻度升高。
2.体征表现
查体时上腹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无特异性的体征。如果是由感染引起且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发热、脱水等相应体征,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情况,包括近期是否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有应激事件、是否有饮酒史、是否有不洁饮食史等。通过病史采集可以初步推测急性胃炎的可能病因。比如,患者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病史,且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考虑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可能。
2.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急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还可在必要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发现胃黏膜有散在的糜烂灶,表面有渗出物或出血点,有助于急性胃炎的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如果是感染性急性胃炎,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隐血试验:如果胃黏膜有出血情况,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立即停用可疑的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应激状态引起的急性胃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缓解应激情况。如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
2.对症治疗
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如果有恶心、呕吐症状,可使用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等,缓解症状。如果存在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急性胃炎可能因感染、饮食不当等引起。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果需要用药,应避免使用对儿童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且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进行精确计算,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
2.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等。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发生急性胃炎时,呕吐、腹泻等症状更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进行纠正。
3.孕妇
孕妇患急性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首先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如果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胃黏膜保护剂等,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