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白斑是怎么回事
食管白斑是食管黏膜角化过度出现白色斑块的病症,病因有局部刺激(吸烟饮酒、过热饮食、口腔卫生不良)和全身因素(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或有吞咽不适等,靠胃镜等诊断,需去除病因、定期随访,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大部分经处理预后较好但需密切监测。
一、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长期吸烟饮酒: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以及酒精都会对食管黏膜造成刺激。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食管白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者。烟草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和酒精的刺激性成分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促使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角化过度。
过热饮食: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会灼伤食管黏膜,导致黏膜上皮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角化,进而形成白斑。例如,一些地区有饮用滚烫奶茶、吃烫食的习惯,这部分人群食管白斑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内的细菌等微生物可能会随着吞咽动作进入食管,长期口腔卫生不佳会增加食管感染的机会,从而刺激食管黏膜,引发食管白斑。
2.全身因素
缺铁性贫血:缺铁会影响食管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异常,容易出现角化过度。研究发现,部分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同时伴有食管白斑,补充铁剂后,贫血改善的同时,食管白斑也可能有所变化。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等对维持黏膜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B族会使食管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上皮角化。比如长期素食且饮食不均衡的人群,缺乏维生素B族的风险增加,食管白斑的发生几率可能升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等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吞咽不适、胸骨后异物感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一般较轻,容易被忽视。
2.内镜下表现
食管黏膜上可见单个或多个白色斑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融合成较大的斑片。斑块边界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周围黏膜正常。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白斑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病理检查可见食管鳞状上皮过度角化,上皮脚伸长,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等。
影像学检查:一般不用于食管白斑的常规诊断,但对于怀疑有其他病变或需要评估食管整体情况时,可能会进行食管钡餐等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表现不如胃镜直观准确。
2.鉴别诊断
食管癌:食管癌也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的异常病变,但食管癌的病变多为菜花样、溃疡型等,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而食管白斑病理检查主要是鳞状上皮过度角化。通过胃镜下活检病理可以明确区分两者。
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可导致食管黏膜出现白色斑块,但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斑块一般较易擦掉,而食管白斑的斑块不易擦掉,且白色念珠菌感染通过真菌学检查可发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而食管白斑无此表现。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首先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过烫食物、保持口腔卫生等。对于有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缺乏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定期随访:食管白斑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虽然恶变率较低,但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白斑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胃镜。如果白斑面积增大、形态改变等,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有恶变可能,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预后
大部分食管白斑患者经过去除病因等处理后,病情可以稳定甚至有所好转。但如果不积极去除病因,白斑有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发生恶变。总体来说,食管白斑的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随访监测。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食管白斑较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或特殊的喂养习惯等有关。比如长期饮用过热的奶等,家长需注意调整喂养方式,避免给儿童食用过热食物,定期体检关注食管情况。
2.女性:女性食管白斑的发生与男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上,女性可能更注重外貌等,在戒烟限酒等方面可能需要更自觉地纠正不良习惯,同时要关注自身全身营养状况,尤其是维生素等的摄入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食管黏膜本身有一定退变,更容易受到局部刺激和全身因素的影响。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食管白斑等病变并及时处理。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治疗食管白斑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食管白斑及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