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剥脱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唇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包括局部因素(不良习惯、日光照射、局部刺激)和全身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精神因素);临床表现为唇部反复脱屑、结痂、干燥、皲裂,好发于下唇;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排除其他疾病;鉴别需与唇癣、盘状红斑狼疮等区分;治疗要去除诱因并局部对症治疗;预防则需保持唇部清洁、避免刺激、均衡饮食。
一、定义
剥脱性唇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唇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唇部反复脱屑、结痂、干燥、皲裂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不良习惯:长期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是常见诱因。例如,儿童若有频繁舔唇的习惯,唇部黏膜易受唾液刺激,导致唇部皮肤屏障受损,引发剥脱性唇炎;成年人长期咬唇也会破坏唇部正常结构,增加患病风险。
日光照射:紫外线照射可损伤唇部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季节或地区,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人群,剥脱性唇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局部刺激: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唇膏、口红等化妆品,或接触某些过敏原,如某些食物、牙膏中的成分等,都可能刺激唇部,诱发剥脱性唇炎。
2.全身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可能伴发剥脱性唇炎。患有异位性皮炎的患者,其皮肤屏障功能本身就存在缺陷,唇部皮肤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病。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B2等营养素时,可能影响唇部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唇部出现炎症反应,引发剥脱性唇炎。例如,长期饮食不均衡、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增加患病几率。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唇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诱发或加重剥脱性唇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唇部脱屑:唇部反复出现片状脱屑,脱屑可呈白色或淡黄色,轻者仅为少量细小脱屑,重者可呈大片状脱落。儿童患者若出现唇部脱屑,可能会因不适而用手撕扯,进一步加重症状。
结痂:脱屑后唇部可形成结痂,结痂可薄可厚,颜色可为淡黄色或褐色。当唇部受到外界刺激或患者不自觉地搔抓时,结痂容易脱落,导致唇部再次出血、渗液,进而形成新的结痂。
干燥、皲裂:唇部皮肤干燥,失去正常的润泽度,触摸时有粗糙感。严重时可出现皲裂,引起疼痛,影响患者的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成年人在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皲裂部位可能会受到刺激,加重疼痛症状;儿童则可能因疼痛而抗拒进食,影响营养摄入。
2.好发部位:主要累及下唇,也可上下唇同时发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唇部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发展过程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是否接触过可疑的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唇部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脱屑、结痂、干燥、皲裂等情况,以及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唇癣、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其他唇部疾病。例如,唇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可通过真菌镜检等检查进行鉴别;盘状红斑狼疮有典型的红斑、鳞屑及黏膜损害,可通过皮肤活检等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唇癣:唇癣多由真菌感染所致,除唇部病变外,身体其他部位可能也有真菌感染的表现,如手足癣等。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而剥脱性唇炎真菌镜检为阴性。
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的唇部损害多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有粘着性鳞屑,鳞屑下有角质栓,去除鳞屑可见毛囊口扩大,皮肤病理检查有特异性表现,可与剥脱性唇炎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诱因:首先应帮助患者去除可能的诱因,如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避免接触刺激性化妆品或过敏原等。对于因全身疾病引起的剥脱性唇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局部治疗:根据唇部的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局部药物。例如,唇部干燥、脱屑时,可使用温和的润唇膏保持唇部湿润;若有皲裂、渗出等情况,可使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预防感染,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软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预防
保持唇部清洁:避免唇部受到污染,可使用温水轻轻清洁唇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儿童的唇部皮肤较为娇嫩,清洁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刺激:尽量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选择成分温和的唇膏。在阳光强烈时,可佩戴口罩保护唇部,减少日光照射。成年人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做好唇部的防晒措施;儿童则需要家长帮助选择合适的防晒口罩等。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维持唇部黏膜的正常代谢。儿童应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确保营养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