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导致,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有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非药物干预有饮食调整和补充水分电解质等治疗原则,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不同人群患胃肠炎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胃肠炎的定义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也是引起胃肠炎的常见病毒,可导致成人和儿童发病,同样经粪-口传播,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均可感染。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常见的引起胃肠炎的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产生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等症状。沙门氏菌感染也较为常见,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后易引发胃肠炎。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腹泻、腹痛等胃肠炎表现。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被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的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胃黏膜和肠黏膜,导致胃肠炎发生。
药物因素: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药物性胃肠炎。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三、胃肠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泻:是胃肠炎常见的症状,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有的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可在脐周等不同位置,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出现恶心感,继而发生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腹泻、呕吐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严重电解质紊乱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
四、胃肠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等,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炎的可能病因。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道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能会升高,提示有感染性炎症存在,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等。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胃肠炎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角度)
1.饮食调整:在急性期,患者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不超过6-8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由于腹泻、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应及时补充。可以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配制后饮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不能口服补液或脱水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六、不同人群胃肠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胃肠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轮状病毒。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发生胃肠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喂养时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较多等。老年人发生胃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较轻,但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基础疾病的影响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孕妇
孕妇患胃肠炎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病原体感染或治疗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饮食调整同样重要,要保证孕妇营养的摄入,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