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的区别
慢性肠炎与急性肠炎在定义、病因、症状表现、病程与预后、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慢性肠炎病程超两个月,病因复杂,症状缓和持续,迁延不愈有风险,需多手段诊断,针对病因和症状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急性肠炎多因饮食不当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多数及时治可恢复,不及时治有并发症,依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1.慢性肠炎:是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多由急性肠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因感染、自身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引起,病因相对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例如自身免疫性因素可导致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肠炎。
2.急性肠炎: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如进食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食用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等引起的肠道急性炎症,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在数天内发病,主要是短时间内受到外界刺激性因素导致肠道黏膜急性受损出现炎症反应。
二、症状表现
1.慢性肠炎:症状相对较缓和且持续存在,常见症状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为隐痛、胀痛等,部位不固定;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数次,可为稀便、糊状便等,有的患者还可能伴有黏液便;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消瘦、乏力等情况,由于病程长,患者可能因营养吸收不良等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因个体差异在症状表现上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在月经前后症状稍有变化。
2.急性肠炎:起病急骤,症状较为明显,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泻次数频繁,可多达每日十余次,大便多为稀水便、水样便,有的可能伴有黏液、脓血;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急性肠炎时,由于胃肠功能较弱,可能呕吐、腹泻症状更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特别关注。
三、病程与预后
1.慢性肠炎:病程迁延,若不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可能会反复波动,长期的肠道炎症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道其他病变的发生风险,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但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病情,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长期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维持肠道健康,不同病史的患者预后也有所不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2.急性肠炎:病程较短,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可以在数天内恢复,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来改善预后。
四、诊断方法
1.慢性肠炎: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病程、症状特点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粪便常规可能会发现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培养有时可找到致病菌,但阳性率不一定高;影像学检查如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检查时的痛苦和不适。
2.急性肠炎:主要根据病史(如不洁饮食史等)和典型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中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可能在急性期找到致病菌,一般不需要进行结肠镜等复杂检查,除非症状不典型或怀疑有其他特殊病因,年龄较小的儿童诊断急性肠炎时,除了上述检查外,还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
五、治疗原则
1.慢性肠炎: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自身免疫性肠炎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症状,使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等,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可能会因生理差异有一定考虑,如女性在经期可能需要避免使用某些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
2.急性肠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止食用不洁食物等,然后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有感染因素的急性肠炎,可根据粪便培养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抗生素的使用禁忌,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一般以缓解患者症状、维持内环境稳定为主,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快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