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性胆囊炎是因胆囊内结石刺激黏膜引发炎症的疾病,其结石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症状、发热及右上腹压痛等,诊断可通过超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需饮食调节、规律进食、适度运动。
一、结石性胆囊炎的定义
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内存在结石,从而引发胆囊的炎症性疾病。胆囊内的结石会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
1.胆汁成分异常
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保持一定的比例,以维持胆固醇的溶解状态。当某些因素导致这种比例失调时,胆固醇就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结石。例如,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胆汁中胆固醇的代谢,使得女性相对更容易发生胆囊结石。在生育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可能改变胆汁的成分比例,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胆汁中胆色素含量异常也可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某些溶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大量破坏,胆色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胆汁的处理能力,也容易形成胆色素结石。
2.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胆囊的正常收缩有助于胆汁的排出。如果胆囊收缩功能出现障碍,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就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些老年人胆囊肌层萎缩,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空不畅,容易发生结石。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三、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例如,患者进食一顿丰盛的油腻晚餐后,可能在夜间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消化道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由于胆囊炎症影响了消化功能,食物的消化和排空受到阻碍,患者会出现上述消化道不适。
发热:当胆囊炎症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这是因为炎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2.体征
右上腹压痛:医生查体时可发现右上腹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如果胆囊发生坏疽、穿孔等并发症,还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肌紧张、反跳痛等。
四、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超声是诊断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以及胆囊内是否有结石,还能观察胆囊壁的厚度等情况。如果超声发现胆囊内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即可诊断为胆囊结石;同时如果伴有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渗出等表现,可支持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升高,这与胆囊炎症累及胆管或影响胆汁代谢有关。
五、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初次发作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胆汁分泌,缓解胆囊的负担;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常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胆囊的炎症。此外,还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但非手术治疗后结石容易复发,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仍需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女性患者,在手术切口的选择和术后恢复中的心理状态等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关注,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康复。
六、结石性胆囊炎的预防措施
1.饮食调节
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例如,应避免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有助于维持胆汁成分的稳定。
2.规律进食
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因为空腹时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容易形成结石。对于有规律生活方式的人来说,定时进食有助于维持胆囊正常的收缩和排空功能。例如,每天按时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排出,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3.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排泄,减少胆汁在胆囊内的淤积。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运动强度,但也应注意适度,避免运动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