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盆腔内形成的病变,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临床表现有疼痛(包括盆腔痛、性交痛、肠道或泌尿系统疼痛)、不孕、月经异常;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MRI)、血清学检查(CA125);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要积极就医评估病情定期复查,老年女性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有生育计划者尽早就诊评估生育能力,无生育计划者可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一、定义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盆腔内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受体内激素影响,每月脱落形成月经。但当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就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盆腔部位的则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发病机制
(一)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是种植学说的主要观点,月经期间,部分经血可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子宫内膜细胞随经血种植在盆腔腹膜、卵巢等部位,并在此处存活、生长,逐渐形成异位病灶。例如,有研究发现,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中,存在较多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等由原始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炎症等刺激下,体腔上皮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从而形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免疫调节学说
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免疫系统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使得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能够在盆腔内存活并生长。比如,一些研究表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影响了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监视和杀伤作用。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
1.盆腔痛:是主要症状,多为慢性盆腔疼痛,可表现为下腹部、腰骶部或盆腔深部的疼痛,疼痛程度和时间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在月经期间疼痛加剧,称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2.性交痛:当异位病灶累及盆腔腹膜、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时,性交时由于碰撞和子宫收缩、提升,可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
3.肠道或泌尿系统疼痛:若异位内膜侵犯肠道或泌尿系统,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如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
(二)不孕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显示,约30%-5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
(三)月经异常
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紊乱等月经异常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以及疼痛的特点、发作时间等情况,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妇科检查
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等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差,有轻压痛。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壁厚,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2.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对深部浸润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血清学检查
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50U/mL,在诊断和病情监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若患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生育,需积极就医评估病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同时,要注意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二)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对少见,但也需关注。若出现盆腔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等可能。
(三)有生育计划的人群
有生育计划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尽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评估生育能力,必要时采取助孕措施,如辅助生殖技术等,同时要积极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改善盆腔内环境,提高受孕几率。
(四)无生育计划的人群
无生育计划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保守治疗以缓解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或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生长,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