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需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儿童急性肠胃炎常见的致病原。诺如病毒感染在人群中较为普遍,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相对更易受影响,其生活方式如喜欢接触物品后易将手放入口中等增加了感染风险。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秋冬季节为高发期,与该时期婴幼儿的生活环境、免疫力等因素相关。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沙门菌感染可能与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接触到污染源,但儿童如果卫生习惯不佳,比如未充分洗手就进食等,更容易感染。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菌株可引起肠道感染,其传播与饮食卫生密切相关。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相对较少见,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有不良生活接触史的人群中可能发生,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好奇接触污染环境后未做好防护而感染。
2.饮食因素
暴饮暴食: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短时间内大量进食都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成年人在节日聚餐时可能出现暴饮暴食情况,儿童如果过度进食零食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状况。
食用不洁食物:进食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例如食用变质的水果、蔬菜,未煮熟的海鲜等,都会增加患急性肠胃炎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因饮食偏好和生活环境不同,接触不洁食物的几率有所差异。
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或大量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成年人中因工作应酬等原因长期摄入刺激性食物的人群风险较高,儿童如果家长喂养不当,给予过多刺激性食物也会影响胃肠健康。
三、临床表现
1.腹痛
部位不固定,可为脐周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疼痛程度各异,轻度者仅感腹部不适,重度者可呈绞痛样。
2.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便、黏液便、脓血便等。婴幼儿腹泻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且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成年人腹泻相对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严重时也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3.恶心、呕吐
可单独出现或与腹痛、腹泻伴随发生。儿童呕吐可能较频繁,容易导致水分丢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了解发病前的饮食情况,包括是否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以及近期的感染接触史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询问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询问儿童时要了解其近期的饮食细节、玩耍环境等可能接触感染源的情况。
2.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体温、腹部体征等。体温可能升高,腹部查体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等表现,不同年龄儿童的腹部体征检查需更加轻柔准确。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可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儿童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期间保证充足休息,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成年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急性期适当禁食,然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食物,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摄入。
补充水分:预防和纠正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等,婴幼儿补液需注意剂量和速度,防止过量或不足。
2.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药物,如感染性腹泻可能需要根据病原体情况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等,不同年龄药物选择和使用有严格限制。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干净,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储存食物要得当,避免变质。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儿童的食物准备需更加精细卫生,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儿童需要家长帮助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成年人也要自觉保持手部卫生,减少感染源的接触。
3.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食,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饮食量和食物种类,比如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进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