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症状表现
帕金森病症状分为运动和非运动两类,运动症状包括首发的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搓丸样”动作等特点)、肌强直(有“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表现)、运动迟缓(如“面具脸”、精细动作困难等)、中晚期的姿势平衡障碍(如“慌张步态”);非运动症状有感觉障碍(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等)、睡眠障碍(失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多汗等)、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人易发生意外要加强护理,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儿童青少年罕见但要避免误诊,女性孕期或生理期病情会波动,有家族病史者应定期体检。
一、运动症状
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不同年龄段患者震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症状可能更明显且进展相对较快;年轻患者可能在早期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会逐渐影响生活质量。男性和女性在震颤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有家族病史的患者,震颤症状可能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且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患者常感觉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影响日常生活的穿衣、洗漱等动作。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早期对肌强直的耐受性较好,但随着病情进展,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会逐渐显现。
3.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表现为起床、翻身、步行、转身等运动迟缓,面部表情减少,眨眼次数减少,呈“面具脸”;手指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运动迟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更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女性患者可能在精细动作方面受到的影响更早、更明显。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运动迟缓症状可能会叠加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病情。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姿势反射消失,患者不易维持身体平衡,行走时易跌倒。站立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明显,开始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为“慌张步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姿势平衡障碍出现后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有多次跌倒病史的患者,发生姿势平衡障碍后风险更高。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缺失,对一些气味的辨别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会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多样,可表现为肩颈部、腰部、四肢等部位的疼痛。感觉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疼痛症状会导致患者睡眠不佳、情绪烦躁。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感觉障碍可能会更明显。
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表现为睡眠中出现剧烈的肢体运动、喊叫等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自身或同床者受伤。睡眠障碍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恢复。女性患者可能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睡眠障碍症状可能更复杂、更严重。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有便秘、多汗、流涎、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较为顽固,患者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多汗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多汗;流涎是由于吞咽动作减少,唾液在口腔内积聚所致;排尿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血压下降,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减退,便秘症状可能更严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加重。
4.精神障碍:可出现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幻觉、淡漠、痴呆等。抑郁和焦虑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治疗依从性;认知障碍和痴呆多在疾病晚期出现,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等。老年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更高,尤其是有脑血管病、痴呆家族史的患者。女性患者可能由于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更明显。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帕金森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出现上述症状后更容易发生意外,如跌倒导致骨折等,家人应加强护理,保持家居环境安全,移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治疗帕金森病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儿童和青少年患帕金森病极为罕见,但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全面检查,避免误诊误治。女性患者在孕期或生理期,病情可能会有波动,需要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并与医生及时沟通调整治疗方案。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帕金森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