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区别
葡萄胎是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侵蚀性葡萄胎是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且多数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病理上葡萄胎有绒毛间质水肿等,侵蚀性葡萄胎有子宫肌层内绒毛结构等。临床表现葡萄胎有停经后阴道流血等,侵蚀性葡萄胎有葡萄胎排空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诊断葡萄胎靠病史等及超声、血清hCG测定,侵蚀性葡萄胎靠hCG持续异常升高及超声等。治疗葡萄胎需及时清宫,侵蚀性葡萄胎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预后与随访方面,葡萄胎多数可治愈需定期随访,侵蚀性葡萄胎预后较好也需严密随访并避孕,随访中要关注多方面情况及给予相关关怀和注意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性质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
侵蚀性葡萄胎:是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外,为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继发于葡萄胎妊娠。
二、病理特点
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绒毛间质水肿,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或仅有极稀少的无功能血管,滋养细胞不同程度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包括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两者以不同比例存在,并有一定的异型性。
侵蚀性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子宫肌层内有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并分化不良,可见大量的滋养细胞增生,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可见出血坏死。
三、临床表现
葡萄胎:多数患者停经后阴道流血,一般在停经8-12周左右开始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时出时停,反复发生,逐渐增多;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多数患者子宫大于停经月份,质地变软,并伴有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部分患者出现妊娠呕吐,且较正常妊娠出现早,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少数患者出现卵巢黄素化囊肿,常为双侧,也可单侧,囊肿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切面为多房。
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内,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多数在葡萄胎排空后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性增大;若病灶穿破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及腹痛;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转移至阴道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
四、诊断方法
葡萄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葡萄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子宫大于相应孕周,无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宫腔内充满不均质密集状或短条状回声,呈“落雪状”,若水泡较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回声区,则呈“蜂窝状”;血清hCG测定,葡萄胎时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且明显高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妊娠值,而且在停经12周后血清hCG仍持续异常升高。
侵蚀性葡萄胎:在葡萄胎排空后,hCG持续异常升高是主要诊断依据,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CT、MRI等检查可协助判断转移灶情况,如肺部转移时胸部CT可见肺部结节或片状阴影等。
五、治疗原则
葡萄胎:一经确诊,应及时清宫。一般选用吸刮术,清宫时应注意预防出血过多、子宫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如年龄大于40岁、hCG水平异常升高、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等,可考虑预防性化疗,但不是所有葡萄胎患者都需要化疗,需严格掌握化疗指征。
侵蚀性葡萄胎: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灶局限于子宫、化疗无效或有耐药病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子宫切除术或病灶切除术等。
六、预后与随访
葡萄胎:大多数葡萄胎患者经清宫等治疗后可治愈,部分患者有复发倾向。葡萄胎患者清宫后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hCG测定,一般每周一次,直至连续3次正常,然后每月一次持续至少6个月,此后每半年一次,共随访1-2年;同时应注意月经是否规律,有无阴道异常流血、咳嗽、咯血等症状,并定期做妇科检查、盆腔超声等检查。
侵蚀性葡萄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化疗可治愈。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治疗后应严密随访,随访内容同葡萄胎,随访期间应严格避孕,一般需避孕1-2年。侵蚀性葡萄胎复发时大多数仍对化疗敏感,再次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疗效。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更积极的治疗。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轻患者可能会担心生育问题等,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同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随访和治疗中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生育功能的保留,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的控制和自身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利于康复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