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子痫症状
孕期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多发生在妊娠晚期等时段,有抽搐、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等表现,高危因素包括孕妇自身及妊娠相关因素,对胎儿和孕妇自身有不良影响,可通过定期产检、合理饮食休息等预防,发作时需立即就医并接受相应救治。
一、孕期子痫的定义
孕期子痫是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也有少数发生在产后48小时内。
二、孕期子痫的症状表现
(一)抽搐表现
1.前驱症状:患者会先出现面部肌肉紧张、眼球固定、瞳孔放大等表现,随后会迅速发生全身抽搐。抽搐时患者意识丧失,头常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口角及面部肌肉颤动,数秒后发展为全身及四肢肌肉强直,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发生强烈的抽动。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轻者抽搐后很快苏醒,重者抽搐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患者可陷入昏迷状态。
2.发作时伴随表现:抽搐发作时,患者常伴有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情况,严重时可出现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二)血压升高相关表现
患者在抽搐发作前后血压会明显升高,收缩压可超过160mmHg,舒张压可超过110mmHg,且血压升高程度与子痫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三)其他相关表现
1.蛋白尿:患者通常伴有蛋白尿,蛋白尿的量可反映肾脏受损情况,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会超过0.3g。
2.水肿: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可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但水肿程度与子痫病情严重程度并非完全平行关系。
三、孕期子痫的高危因素及相关人群影响
(一)高危因素
1.孕妇自身因素
年龄:孕妇年龄过小(如小于18岁)或过大(如大于35岁),发生子痫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孕妇身体各系统适应妊娠的能力相对较弱,而高龄孕妇自身基础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子痫发生风险升高。
既往病史: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子痫的风险比无基础疾病的孕妇高。例如,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血管本身存在病变,妊娠期间血管进一步受到妊娠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波动及血管损伤等情况,从而增加子痫发生风险。
子痫前期病史: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子痫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这是因为曾经发生过子痫前期的孕妇,其血管内皮细胞等已经受到过损伤,妊娠期间再次面临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时,更容易诱发子痫。
2.妊娠相关因素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子宫过度膨胀等情况较多,这会增加孕妇的心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从而使子痫发生风险升高。
羊水过多:羊水过多会导致子宫张力增高,孕妇腹腔内压力增大,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增加子痫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1.胎儿:子痫发作时,孕妇全身血管痉挛,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可能引起胎儿缺氧、生长受限,严重时可发生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情况。而且频繁的子痫发作会影响孕妇的一般状况,进一步影响胎儿在宫内的安危。
2.孕妇自身:子痫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如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甚至会危及孕妇生命。
四、孕期子痫的预防及应对建议
(一)预防措施
1.定期产检:孕妇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异常情况。一般从妊娠早期开始就要监测血压、体重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
2.合理饮食与休息
饮食:孕妇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要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g,避免加重水肿和血压升高。同时,要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因为体重增长过快也是子痫前期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采取左侧卧位休息,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子痫发生。
3.高危人群的特殊监测: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慢性高血压等,要加强监测频率,除了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外,可能需要在家中自行监测血压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子痫发作时的应对建议
1.立即就医:当孕妇出现疑似子痫发作的表现,如面部肌肉紧张、抽搐等情况时,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或送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将孕妇平放,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
2.医疗救治: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会立即进行相应的救治措施,包括控制抽搐、降低血压、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等治疗。会使用适当的药物来控制抽搐发作,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生命体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产科处理措施,如根据孕周等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