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胰腺自身消化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胆道结石、蛔虫等,发病机制包括胆道梗阻致胆汁反流激活胰酶及细菌感染加重炎症,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治疗原则为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解除胆道梗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了解相关内容对及时诊治很重要
一、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性炎症,是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是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胆道梗阻:当胆道存在结石、蛔虫等病变时,可引起胆道梗阻,使得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正常情况下,胰管内的胰液与胆道内的胆汁是相对独立的,胆汁反流至胰管后,激活胰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原等,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而消化胰腺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胆道结石嵌顿于胆总管末端时,就容易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
2.细菌感染:胆道炎症时,细菌可通过淋巴管等途径进入胰腺组织,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损伤。胆道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在胰腺局部引发感染性炎症,促使胰腺炎病情恶化。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常辗转不安。例如,多数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这种典型的上腹部及腰背部放射痛症状。
2.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这是因为胰腺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
3.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若合并感染时,体温可明显升高,可达39℃以上。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时间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水平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但它们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血清脂肪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结合临床症状可高度怀疑胰腺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了解胆道系统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胆道结石、胆道扩张等,是筛查胆源性胰腺炎的常用影像学方法。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胆道内是否有强回声光团及声影,以判断是否存在胆道结石。
CT检查:对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是否存在水肿、坏死等病变,以及胆道系统的情况。CT下可见胰腺体积增大、周围渗出等表现,有助于明确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可以减少胰腺的分泌,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减少胰液的反流。患者需严格禁食一段时间,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短则数天,长则数周。
2.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生长抑素可以抑制胰液的分泌,从而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
3.抗感染治疗:根据胆道感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存在胆道细菌感染,可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等。
4.解除胆道梗阻:对于由胆道结石等导致胆道梗阻的患者,需要采取措施解除梗阻。如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方法,以去除病因,防止胰腺炎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儿童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液体平衡,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水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同时,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如B超检查相对较为安全,可作为首选的初步检查方法,而对于CT检查,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
2.老年人:老年人患胆源性胰腺炎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例如,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在解除胆道梗阻时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同时,老年人的炎症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发热、腹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需提高警惕。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胆源性胰腺炎较为复杂。治疗时要兼顾胎儿的安全,一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处理胆道梗阻等情况时,要考虑到妊娠阶段,选择合适的操作时机和方式,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胆道疾病引发的胰腺炎症,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等,对于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