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炎痢疾有一般症状表现如腹泻、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不同人群有特殊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抗感染对症,如细菌性痢疾用合适抗生素、病毒性肠炎对症支持,止泻退热等)、补液治疗(轻度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静脉补液,特殊人群需谨慎)。
一、肠炎痢疾的症状
(一)一般症状表现
1.腹泻:肠炎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频繁的腹泻,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细菌性痢疾时,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这是因为肠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肠道黏膜受损,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失衡,以及炎症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所致。
2.腹痛:多表现为下腹或左下腹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会引起腹痛,肠道蠕动增强时也可导致肠痉挛性疼痛。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痢疾腹痛程度可能有所差异,如细菌性痢疾时腹痛相对较为明显。
3.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病原体及其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原,会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引起发热。病毒性肠炎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较轻,而细菌性感染导致的发热有时较为显著。
4.里急后重:患者有强烈的排便紧迫感,但每次排便量不多,常见于痢疾等肠道疾病。这是由于直肠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直肠括约肌痉挛,即使直肠内仅有少量粪便或黏液,也会引起频繁的便意,同时伴有肛门坠胀感。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症状表现
1.儿童:儿童患肠炎痢疾时,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后,较成人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而且儿童对发热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患肠炎痢疾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较轻,腹泻次数不一定很多,但容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意识障碍等。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感染的反应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差,腹痛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3.孕妇:孕妇患肠炎痢疾时需要特别关注,腹泻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早产、流产的风险。而且孕妇用药需要谨慎,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孕妇发热也需要及时处理,因为高热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二、肠炎痢疾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机体恢复。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充足的休息都是基础治疗的重要部分。例如儿童患病时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多休息。
2.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如米汤、藕粉、稀粥等。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的种类和量,但仍要注意避免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孕妇则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痢疾: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药物等,但需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孕妇使用也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儿童和孕妇的细菌性痢疾,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病毒性肠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治疗主要围绕缓解腹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方面进行。
2.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起到止泻的作用。但对于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便秘等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也需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退热治疗:当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和孕妇用药的谨慎性。例如儿童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专用退热药物,孕妇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退热方式,如物理降温等,必要时可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退热药物。
(三)补液治疗
1.口服补液: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需要按照规定的比例配制,儿童和成人的用量有所不同,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脱水程度合理给予。例如儿童腹泻导致轻度脱水时,应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
2.静脉补液:对于中、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补液的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补液。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电解质等,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电解质水平等,根据病情调整补液的速度和种类。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静脉补液时要更加谨慎,控制补液速度,防止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