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睛散光远视弱视
儿童眼睛可能出现散光、远视、弱视等问题,需通过视力、验光、眼位等检查诊断,这些问题会影响视力、心理和生活,可通过定期检查、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预防,散光、远视需戴合适眼镜矫正,弱视可通过遮盖、光学药物压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年龄小可塑性强,要关注其视力,保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有特殊病史的高危儿童要加强监测。
一、儿童眼睛散光、远视、弱视的基本概念
1.散光:是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导致视物模糊。散光可由角膜形态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引起,儿童散光可能与遗传、不良用眼习惯等有关,一般通过验光可明确散光度数等情况。
2.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儿童的眼球通常较小,眼轴较短,所以生理性远视较为常见,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则可能影响视力发育。轻度远视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重度远视则需要引起重视。
3.弱视: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儿童弱视的发生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密切相关,年龄越小,视觉发育的可塑性越强,治疗效果相对越好。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1.视力检查:是初步筛查儿童眼睛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视力表检查可以了解儿童的视力水平,若儿童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范围,需进一步检查。例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约在0.5-0.6,6岁以上儿童正常视力应达到1.0及以上。
2.验光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等,散瞳验光可以获得儿童眼睛准确的屈光度数,区分真性近视、假性近视以及散光、远视的度数等。对于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通常需要散瞳验光以排除睫状肌调节痉挛导致的假性屈光不正,从而明确真实的屈光状态。
3.眼位检查:如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用于检查儿童是否存在斜视情况,因为斜视是导致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三、危害与影响
1.对视力的影响:散光、远视若不及时矫正,会导致视物模糊,长期如此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使视力下降加重;弱视则会导致儿童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严重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如影响阅读、书写等,还可能影响立体视等高级视觉功能的发育。
2.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视力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导致儿童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对儿童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参与一些需要良好视力的活动时受到限制。
四、预防与干预措施
1.预防方面
定期检查:建议儿童定期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一般3岁左右进行第一次眼部全面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教育儿童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如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隔30-4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同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环境,避免在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用眼。此外,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增加户外活动:让儿童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有助于预防近视等屈光不正问题的发生,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抑制眼轴的延长,对眼睛发育有益。
2.干预方面
屈光不正的矫正:对于散光、远视,如果影响视力或引起视疲劳等,需要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例如,轻度远视如果没有症状可以暂时观察,但如果远视度数较高或伴有斜视等情况则需要佩戴眼镜;散光则需要根据散光度数和轴位准确佩戴合适的散光眼镜。
弱视的治疗
遮盖疗法: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通过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从而促进弱视眼的发育。例如,对于单眼弱视儿童,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确定遮盖时间,一般年龄越小,遮盖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延长遮盖时间。
光学药物压抑疗法:适用于不宜遮盖的患儿,如轻度弱视或遮盖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等药物结合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来压抑健眼,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
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仪器或游戏等,如使用弱视训练仪进行精细目力训练等,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
五、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儿童年龄越小,视觉发育的可塑性越强,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现眼睛问题应尽早干预,治疗效果相对更好。例如,6岁之前是弱视治疗的关键期,7-12岁是敏感期,超过12岁后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幼儿及儿童的视力情况,定期检查。
2.生活方式:要保证儿童有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A、C、E以及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物质,如胡萝卜、蓝莓、橙子等,有助于维持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要让儿童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眼睛的健康发育。
3.病史相关:如果儿童有家族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病史,或者有早产、低体重等特殊病史,属于高危人群,更要加强眼部检查和视力监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视力问题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