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因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形成血栓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病变基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临床表现因部位、人群等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血管检查,治疗分超早期、药物及康复治疗,预防需从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及戒烟限酒等方面入手。
一、脑血栓的定义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这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的血管病变基础。随着年龄增长(尤其5060岁以上人群),动脉壁弹性下降,脂质等物质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如吸烟、饮酒等更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速血管病变进程。
小动脉病变,如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小动脉玻璃样变等,也是脑血栓的发病因素之一。
2.血栓形成过程
当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缓慢(如长期卧床、运动量少的人群)、血液成分改变(如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易在血管内膜损伤处聚集,逐渐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不同部位的脑血栓会有不同的局灶性症状。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时,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时,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梗死灶的大小、部位有关。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2天达到高峰。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脑血栓后恢复相对较慢,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青壮年:若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脑血栓,症状可能相对突然且严重。但相对老年人,在身体代偿能力方面可能稍好,但仍需及时治疗。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后,梗死区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筛查脑血栓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快速区分脑出血和脑梗死,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不够敏感。
头颅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在梗死灶的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栓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
发病后尽快就医,若符合溶栓适应证(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排除溶栓禁忌证等),可考虑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但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有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用药时需密切关注患者情况。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可减轻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
3.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的时机和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调整。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能耐受较强度的康复训练,而老年患者需循序渐进,以避免过度疲劳等情况。同时,康复治疗需要家属的配合,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支持。
六、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控制体重,对预防脑血栓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目标)。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高脂血症:合理饮食,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应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身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