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和霉菌的区别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传播途径有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临床表现分三期,实验室检查有暗视野显微镜和血清学检查,治疗用青霉素等;霉菌属条件致病菌,传播途径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临床表现有外阴阴道及皮肤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有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治疗用抗真菌药物;孕妇和儿童患梅毒或霉菌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1.梅毒病原体:由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螺旋体是一种细长、弯曲呈螺旋状的微生物,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其呈螺旋状运动,它是厌氧微生物,在体外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和肥皂水均可杀灭。
2.霉菌病原体:霉菌是真菌的一种,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假丝酵母菌等,属于条件致病菌,在温暖潮湿环境易生长繁殖,有菌丝和孢子结构,对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但对热抵抗力不强。
二、传播途径方面
1.梅毒传播途径
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逐渐减小,感染4年以上一般传染性较弱。
母婴传播: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
其他途径:少数可通过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
2.霉菌传播途径
内源性感染:白假丝酵母菌为人体正常菌群,当阴道内环境改变,如局部湿度、酸碱度等变化时,可大量繁殖引发感染,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情况易诱发。
外源性感染:主要通过接触被霉菌污染的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如公共浴池、游泳池、坐便器等。
三、临床表现方面
1.梅毒临床表现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发生在不洁性交后2-4周,为单个无痛性的硬结,表面可糜烂或溃疡,触之有软骨样硬度,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如男性的阴茎、冠状沟、龟头,女性的大小阴唇、宫颈等,硬下疳未经治疗可在3-8周内自然消退,不留瘢痕或仅留轻度萎缩性瘢痕。
二期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如梅毒疹,形态多样,可有斑疹、丘疹、脓疱等;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三期梅毒:晚期表现,一般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数年甚至10-15年发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树胶肿、心血管梅毒(如主动脉炎、主动脉瘤等)、神经梅毒(如脑膜炎、麻痹性痴呆等)等严重表现。
2.霉菌临床表现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
皮肤霉菌感染:可引起体癣、股癣等,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边界清楚,周边有炎性红晕,中央趋于消退,伴有瘙痒。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1.梅毒实验室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一期梅毒硬下疳部位的渗出物,如溃疡面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螺旋状运动的梅毒螺旋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等)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用于确诊,一般感染梅毒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均会呈阳性,且在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滴度可逐渐下降。
2.霉菌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取阴道分泌物、皮肤损害处的鳞屑等,加10%氢氧化钾溶液制片后镜检,可见到假菌丝和芽生孢子,若找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或皮肤霉菌感染。
真菌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直接镜检阴性的情况,可进行真菌培养,能明确菌种,有助于鉴别不同的霉菌感染,并指导治疗。
五、治疗方面
1.梅毒治疗:主要采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早期梅毒(一期、二期、病期小于2年的潜伏梅毒)可采用苄星青霉素G肌肉注射;晚期梅毒(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及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需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或水剂青霉素G等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
2.霉菌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主要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局部使用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或口服氟康唑等;皮肤霉菌感染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严重的皮肤霉菌感染或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梅毒孕妇:孕期发现梅毒需及时规范治疗,以防止母婴传播,青霉素是孕期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必须按照正规的治疗方案进行,否则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后患先天性梅毒。
霉菌孕妇:孕期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于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需谨慎,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避免全身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2.儿童
梅毒儿童:先天性梅毒儿童需进行规范的青霉素治疗,治疗方案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特别注意剂量和药物选择。
霉菌儿童:儿童霉菌感染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皮肤霉菌感染,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避免使用过于强效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对于儿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要注意与成人不同的传播途径,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关,需加强护理,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