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病是胃和肠道疾病统称,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等类型,有不同病因、症状等,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预防
一、肠胃病的定义
肠胃病是泛指发生在胃和肠道的疾病的统称。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的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当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引发肠胃病。
二、常见肠胃病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胃炎
1.类型及特点
急性胃炎:多由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酒精刺激、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较急,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因感染导致的急性胃炎,可能与摄入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有关。
慢性胃炎:常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等。病情迁延,症状多无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食欲不振等,不同个体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约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而其中部分人会发展为慢性胃炎。
年龄方面:老年人患慢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等因素有关;儿童也可能患急性胃炎,多与饮食不洁等因素相关。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在某些特定类型胃炎的发病诱因上可能因生活方式等有细微差别,比如男性因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急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相对稍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都会增加患胃炎的风险,有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胃炎发生的可能性。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属于胃炎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监测。
(二)胃溃疡
1.相关情况
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胃溃疡患者的疼痛往往在进食后0.5-1小时左右开始,持续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重复出现。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约10%会发展为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会对胃黏膜造成侵蚀,长期如此易形成溃疡。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病因可能有差异,老年人胃溃疡可能与血管硬化导致胃黏膜血液供应不足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饮酒、饮食无规律等是重要诱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属于胃溃疡的高危人群。
(三)肠炎
1.类型及特点
感染性肠炎: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以细菌性肠炎为例,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可导致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肠炎症状可能有差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常引起秋季腹泻,表现为水样便、呕吐、发热等。
非感染性肠炎: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分布,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年龄上,炎症性肠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和青壮年;生活方式方面,吸烟可能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压力等因素相关;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肠胃病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腹泻的频率、大便性状等)、发病诱因、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家族史等信息,这对于初步判断肠胃病的类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体格检查
通过触诊腹部等方式,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包块等情况,辅助判断肠胃病的可能部位和严重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
2.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升高,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对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及肠胃病的病情有帮助,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四)影像学检查
1.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
2.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对于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样可以在镜下取组织活检。
3.X线钡餐检查: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作用,如胃溃疡可通过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等表现,但相对于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其对病变的观察清晰度稍逊。
四、肠胃病的预防措施
(一)饮食方面
1.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被污染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在夏季,防止病从口入。
3.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食用,例如过多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二)生活方式方面
1.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加。
2.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因为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胃病的发生。
3.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胃肠道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
(三)定期体检
对于有肠胃病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或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