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癌
牙龈癌是源于牙龈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口腔卫生状况、机械刺激、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牙龈部位异常、牙齿相关症状、口腔功能障碍等,诊断方法有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射、化学治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康复包括口腔、心理功能康复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主要源于牙龈上皮组织的癌变。
二、病因
1.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长期吸烟的人群患牙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损伤牙龈组织细胞,影响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增殖调控,增加癌变几率。例如,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的个体,其口腔内环境长期受烟草烟雾中有害物质侵袭,牙龈组织不断受到刺激,细胞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增大。
酗酒:过量饮酒会破坏口腔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也可能促进牙龈癌的发生。酒精的代谢产物等可能对牙龈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干扰细胞的DNA合成与修复等过程,使得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上升。
2.口腔卫生状况
口腔卫生差,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堆积,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在炎症长期反复刺激下,牙龈组织细胞可能发生癌变。比如,一些口腔卫生习惯不佳的人群,口腔内长期存在大量细菌及菌斑,不断刺激牙龈,炎症持续存在,为牙龈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机械刺激
不合适的假牙、锐利的牙尖等长期刺激牙龈,反复损伤牙龈组织,也可能诱发癌变。例如,佩戴不合适假牙的患者,假牙边缘长期摩擦牙龈,导致牙龈组织反复受损,局部组织不断处于修复-损伤的循环中,细胞发生异常改变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引发牙龈癌。
4.遗传因素
部分牙龈癌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牙龈组织的癌变。虽然遗传因素在牙龈癌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有限,但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口腔健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三、临床表现
1.牙龈部位异常
溃疡或肿块:早期可能表现为牙龈部位的溃疡,经久不愈,或者出现肿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例如,下牙龈较上牙龈更易受累,患者可能发现牙龈上有小的隆起或溃疡,且持续不愈合,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
疼痛: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进食、咀嚼时,疼痛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导致局部出现疼痛症状。
2.牙齿相关症状
牙齿松动、移位:肿瘤侵犯牙槽骨等结构时,会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松动、移位,患者可能感觉牙齿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甚至出现牙齿自行脱落的情况。
牙齿疼痛或感觉异常:肿瘤累及牙齿周围组织或神经时,患者可能出现牙齿疼痛或牙齿感觉异常,如麻木等。
3.口腔功能障碍
咀嚼困难:由于牙龈部位的肿瘤影响,患者咀嚼食物时会受到明显影响,难以正常咀嚼,进而可能导致进食减少,影响营养摄入。
言语不清:当肿瘤累及口腔周围组织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影响言语功能,导致言语不清,影响正常的交流。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口腔进行详细检查,观察牙龈部位的外观,包括有无溃疡、肿块、颜色改变等情况,触摸牙龈及周围组织,了解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例如,通过视诊可以发现牙龈上的异常病变,触诊能初步判断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了解牙槽骨是否有破坏等情况,帮助判断肿瘤对牙槽骨的侵犯程度。比如,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牙槽骨是否有吸收、破坏的影像表现,从而辅助诊断牙龈癌。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如颌骨、肌肉等的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CT可以提供三维层面的图像,让医生全面了解肿瘤的累及范围。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有助于明确肿瘤与周围软组织如神经等的关系,在诊断和评估病情时发挥重要作用。
3.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确定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例如,取牙龈上的肿块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若发现异常的癌细胞,则可确诊为牙龈癌。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牙龈癌的主要手段,会根据肿瘤的范围等情况切除部分或全部牙龈、颌骨等组织。对于早期牙龈癌,可能进行局部病变组织切除;对于较晚期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手术切除,以尽可能彻底清除肿瘤组织。
2.放射治疗
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或者术后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对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可单独进行放射治疗来控制肿瘤生长。
3.化学治疗
多用于晚期牙龈癌的综合治疗,可配合手术和放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复发。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
牙龈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牙龈癌如果能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牙龈癌预后则相对较差。例如,早期牙龈癌患者经过积极手术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能可达70%-80%左右,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会明显降低。
2.康复
口腔功能康复: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口腔功能康复训练,如言语训练、咀嚼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口腔的正常功能。例如,对于因手术导致咀嚼功能受限的患者,通过逐步进行咀嚼训练,帮助恢复咀嚼能力。
心理康复:患者在患病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康复,家人、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后续的治疗和康复。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例如,术后每隔3-6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牙龈癌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治疗需更加精准,尽量减少对颌骨等生长结构的过度破坏;在放疗时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对儿童正在发育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损伤。同时,儿童的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其适应治疗过程。
2.老年人:老年人患牙龈癌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牙龈癌较为特殊,治疗时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健康。一般来说,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放疗等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手段。对于手术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保障母亲生命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孕期的监护和支持,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