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结肠炎
急性结肠炎是结肠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饮食、药物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及其他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及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可导致结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等进入人体肠道,引起结肠的急性炎症。例如,志贺菌感染可导致细菌性痢疾,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急性结肠炎的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生活卫生习惯较差者感染风险较高。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也可引发急性结肠炎。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常导致秋季腹泻;诺如病毒感染则可在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生活不规律、接触病毒污染环境等是诱因。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感染,也可能导致结肠的急性炎症。血吸虫感染在流行地区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长期生活在流行区且接触疫水者患病风险高。
2.饮食因素
大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刺激结肠黏膜,引发急性炎症。比如长期偏好高油高辣饮食的人群,比饮食清淡人群更易出现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急性结肠炎,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受影响,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是关键因素。
食物过敏也可引起结肠的急性过敏反应,导致急性结肠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更易发生,不同年龄、过敏体质人群需特别注意。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等,可能会损伤结肠黏膜,引起急性炎症。长期或不当使用这类药物的人群,如因基础疾病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人,发生药物性急性结肠炎的风险增加,不同年龄、用药史人群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4.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结肠时可导致急性发作,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活动期等,但这相对是特定的自身免疫相关结肠炎情况,不同年龄、自身免疫疾病史人群有不同表现。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影响肠道功能,诱发或加重急性结肠炎,各年龄段人群中,生活压力大、精神状态不佳者更易受影响。
三、临床表现
1.腹泻
每日腹泻次数可多至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感染性急性结肠炎常出现黏液脓血便,腹泻严重程度因病因和病情而异,婴幼儿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2.腹痛
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及病因不同而有差异,部分患者可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有排便不尽感,各年龄段人群腹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密切观察。
3.其他症状
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不等,轻者体温轻度升高,重者可出现高热。脱水严重时可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等表现,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脱水风险更高,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急缓、腹泻次数、粪便性状、腹痛特点、有无不洁饮食史、用药史、旅行史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询问喂养情况等,女性需询问月经等情况有无影响。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体格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以及肠鸣音情况等,不同年龄段患者体格检查表现可能因病情轻重而有差异。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肠道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粪便常规表现有一定差异,婴幼儿粪便成分与成人不同需注意解读。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正常白细胞范围与成人不同。
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寄生虫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不同病原学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及病情。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了解结肠有无肠壁增厚、积液等情况,对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不同年龄患者腹部超声表现有差异,婴幼儿腹部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规范。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急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但对于病情严重、极度衰弱等患者需谨慎操作,不同年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和风险不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婴幼儿需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休息环境需舒适安全。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婴幼儿需保证营养供应,防止脱水和营养不良。
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情况,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婴幼儿补液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等,但需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当药物,老年人用药需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
针对其他病因的治疗:如因药物引起的急性结肠炎,需根据情况调整药物;自身免疫性相关急性结肠炎可能需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等。
3.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避免影响病原体排出等,不同年龄患者止泻药物选择和使用需特别注意,婴幼儿慎用强效止泻药。
止痛治疗:腹痛明显者可根据情况选用适当止痛方法,但需排除急腹症等情况,儿童止痛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等的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急性结肠炎时易出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补液时严格控制速度和量,饮食调整需更加精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急性结肠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基础疾病情况,补液时需关注心功能等,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考虑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急性结肠炎时,药物使用需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评估母婴安全,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急性结肠炎发作,需在原有基础疾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急性结肠炎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需注意不同基础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