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和弱视有什么区别
远视与弱视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远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屈光状态,与眼轴过短等有关,不同年龄表现不同,通过视力、屈光、眼轴等检查诊断,可光学矫正或手术治疗;弱视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因异常视觉经验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无器质性病变,与视觉刺激不足有关,视力等有特殊表现,通过视力、屈光等检查诊断,需去除病因、遮盖及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和成人在不同远视与弱视情况中有不同的应对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区别
1.远视
定义: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儿童正常眼的发育过程中,会从远视状态逐渐向正视化发展。一般来说,3岁儿童生理性远视度数约为+2.00D-+2.50D,6岁儿童生理性远视度数约为+1.00D-+1.50D,12岁左右趋于正视。
发病机制:主要与眼轴长度过短有关,眼轴长度每短1mm,约等效于+3.00D的远视。此外,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不足等也可导致远视。不同年龄人群远视的成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期的远视多为生理性,是眼球发育尚未完善的表现;而成人远视可能与眼部疾病、外伤等因素有关,如白内障术后、眼部手术损伤等可导致屈光状态改变出现远视。
2.弱视
定义:弱视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发病机制:视觉发育的关键期通常是出生后至8-9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如果眼睛不能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视网膜功能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单眼斜视会导致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大脑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信号;屈光参差时,两眼的屈光度数差异较大,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大脑难以融合;高度屈光不正时,视网膜成像模糊,无法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刺激;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遮挡了光线进入眼内,也会阻碍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从而引发弱视。
二、临床表现区别
1.远视
不同年龄表现:
幼儿期:轻度远视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的儿童可能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还可能伴有视疲劳,表现为眼球胀痛、头痛等,尤其在近距离用眼时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调节能力较强,可能会用调节来弥补远视带来的成像问题,长期的过度调节可能导致内斜视。
学龄期:学龄儿童如果有远视,可能会出现阅读困难,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常需要休息后再继续,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眼位偏斜等表现。
成人期:成人远视主要表现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视疲劳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尤其是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时,眼酸、眼胀等不适更突出。
2.弱视
视力表现: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例如正常儿童3岁时视力应达到0.5-0.6,4岁时0.7-0.8,5岁及以上0.8及以上,如果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下限则要考虑弱视可能。而且双眼弱视时,两眼视力差异通常≥2行。
其他表现:可能伴有异常的固视方式,如旁中心固视等。同时,由于弱视影响视觉发育,还可能导致立体视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空间定位等能力,对日常生活和某些职业的选择会有一定影响,比如飞行员、外科医生等对立体视要求较高的职业可能会受到限制。
三、诊断区别
1.远视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下降情况。
屈光检查:散瞳验光可以准确测量屈光度数,儿童由于调节力强,必须散瞳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屈光状态,从而明确远视的度数。例如,使用阿托品眼膏散瞳后进行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能够区分真性远视和假性远视(假性远视是由于调节痉挛导致的暂时性远视状态)。
眼轴测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测量眼轴长度,眼轴长度短于正常范围有助于诊断远视。
2.弱视
视力检查:同样需要进行详细的视力检查,准确评估最佳矫正视力。
屈光检查:了解双眼的屈光状态,发现是否存在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等情况。
斜视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斜视,因为斜视是导致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初步判断是否有斜视。
视觉电生理检查:如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视网膜和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辅助诊断弱视。例如,弱视患者的VEP可能出现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等改变。
四、治疗区别
1.远视
光学矫正:根据远视度数和患者的年龄、视力等情况佩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儿童生理性远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影响视力或出现视疲劳等症状则需要佩戴眼镜;成人远视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屈光状态和视功能情况决定是否佩戴眼镜,以提高视力和缓解视疲劳。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符合手术指征的成人远视患者,可以考虑屈光手术,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
2.弱视
去除病因:首先要针对引起弱视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等,恢复眼部的正常光学环境。例如,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要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使两眼获得均衡的视觉刺激。
遮盖治疗: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通过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遮盖的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越小,遮盖健眼的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延长遮盖时间。例如,3-4岁儿童可遮盖健眼2-3天,打开1天;5-6岁儿童可遮盖健眼3-4天,打开1天等。
视觉训练:包括精细目力训练、双眼视功能训练等。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有助于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促进双眼视觉的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恢复,例如使用立体视觉训练仪等进行训练。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远视: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性远视会逐渐降低,家长要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3岁左右应进行第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如果发现儿童有远视相关症状,如视物模糊、眼疲劳、内斜视等,要及时就医。对于需要佩戴眼镜的儿童,要注意正确佩戴和定期复查,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弱视: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内是治疗弱视的黄金时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一旦发现儿童视力异常,如双眼视力差异大、视物歪头、不能准确定位等,要尽早带儿童到眼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要督促儿童配合治疗,如按时遮盖健眼、进行视觉训练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
2.成人
远视:成人远视患者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疲劳等症状,要及时进行屈光检查,佩戴合适的眼镜。对于考虑进行屈光手术的成人,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同时,成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远视度数和眼部健康情况。
弱视:成人弱视治疗相对儿童难度较大,因为视觉发育关键期已过,但如果是由于某些可逆因素导致的弱视(如外伤后屈光不正等),仍可以尝试进行治疗。成人弱视治疗主要以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为主,可通过光学矫正、视觉训练等方法,但效果可能不如儿童期。成人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耐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眼部的进一步损伤,定期复查眼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