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网膜血管炎
视网膜血管炎是累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及其他因素(眼部邻近组织炎症蔓延、药物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眼底改变;诊断方法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用抗感染药,自身免疫性用免疫抑制剂等)和对症治疗(抗炎、改善血液循环、激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视网膜血管炎是一种累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壁的炎症、渗出、增殖等改变。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可能引发视网膜血管炎。有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后可在视网膜血管内持续存在,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基因可能整合到视网膜血管细胞基因组中,长期刺激炎症细胞浸润。
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发视网膜血管炎的细菌因素。结核杆菌感染可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视网膜,引起血管的免疫炎症反应。
寄生虫感染:如弓形体感染,弓形体的幼虫可在视网膜血管周围寄生,引发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可攻击自身的血管组织,包括视网膜血管,导致视网膜血管炎的发生。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视网膜血管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与自身抗体介导的血管炎症损伤密切相关。
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本病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视网膜血管,出现视网膜血管炎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血管炎症、血栓形成等有关。
3.其他因素
眼部邻近组织炎症蔓延:如葡萄膜炎等眼部邻近组织的炎症可蔓延至视网膜血管,引起视网膜血管炎。例如,前部葡萄膜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逐渐波及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炎症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某些药物过敏可能引发视网膜血管炎,但相对较少见。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损伤视网膜血管。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由于视网膜血管炎症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功能,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如果炎症累及黄斑区等重要部位,视力下降往往较为明显。例如,黄斑区的视网膜血管炎可导致中心视力急剧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视物功能,如阅读、驾驶等。
2.眼前黑影飘动:炎症导致视网膜血管周围渗出物等进入玻璃体,患者可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飞蚊症的表现,但与单纯生理性飞蚊症不同,视网膜血管炎引起的飞蚊症往往伴有其他眼部异常表现。
3.眼底改变
血管改变:可见视网膜血管管径异常,如血管变细、扩张或迂曲等;血管壁出现渗出、出血等改变,血管周围有白鞘形成等。例如,在眼底检查中可发现视网膜动脉或静脉上有白色的渗出物围绕,形成血管白鞘。
视网膜渗出:视网膜出现水肿、渗出等改变,可表现为棉绒斑、硬性渗出等。棉绒斑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缺血性梗死灶,呈灰白色棉絮状;硬性渗出则是视网膜血管渗漏的血浆成分凝固后形成的黄白色小点状或斑片状渗出。
视网膜出血:可出现视网膜浅层或深层出血,表现为点状、斑片状或火焰状出血等。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检查,可直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有无渗出、出血等改变,是初步诊断视网膜血管炎的重要方法。例如,眼底照相可以清晰记录视网膜血管的情况,为后续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该检查可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灌注情况、有无渗漏、血管壁的通透性等。在视网膜血管炎患者中,可发现血管渗漏、血管壁染色、无灌注区等异常表现。例如,可见视网膜血管在荧光素灌注后出现早期渗漏,晚期血管壁染色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血管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可用于评估视网膜的结构改变,如黄斑区的水肿情况、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等。对于视网膜血管炎累及黄斑区导致的水肿等病变,O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能清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水肿等改变,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视力的影响。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等。如果存在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炎症,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异常等改变。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视网膜血管炎患者,需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类型。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感染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可进行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如病毒抗体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应的感染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因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需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需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可根据病毒类型选用抗病毒药物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视网膜血管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视网膜血管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来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视网膜血管炎症。
2.对症治疗
抗炎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视网膜血管的炎症反应。例如,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少血管的渗出、水肿等炎症表现。
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丹参等,促进视网膜血液供应,有助于减轻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
激光治疗:对于出现视网膜无灌注区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无灌注区,防止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当视网膜存在广泛无灌注区时,激光光凝可以刺激视网膜血管的再生和修复,减少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患视网膜血管炎时,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非药物干预在可行范围内应优先采用。例如,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儿童视网膜血管炎,在选用抗感染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牙齿等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相关视力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患视网膜血管炎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视网膜血管炎治疗的影响以及视网膜血管炎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血压、血糖的波动。同时,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妊娠期女性患者
妊娠期女性患视网膜血管炎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