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磨牙齿是怎么回事
磨牙病因涉及心理、牙齿、神经、全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磨牙声、牙齿损伤、咀嚼肌症状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口腔检查、睡眠监测,鉴别需与其他口腔及神经系统疾病区分,预防可从心理调节、纠正牙齿问题等入手,处理包括佩戴咬合板、治疗全身疾病、心理治疗等
一、病因方面
1.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当人处于长期压力大、焦虑状态时,比如工作学习负担重、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等,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会出现紊乱,可能导致晚上睡觉磨牙。研究表明,约30%的磨牙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相关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咀嚼肌的运动,进而引发磨牙现象。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受此影响,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成年人应对工作生活压力等,都可能因心理因素导致磨牙。
情绪波动:情绪的大幅波动,如愤怒、紧张等,也可能在睡眠中表现为磨牙。例如一些经历重大情绪刺激事件后的人群,在睡眠时更易出现磨牙情况,这种情绪因素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咀嚼肌的收缩节律,从而引发磨牙。
2.牙齿因素:
牙齿咬合关系紊乱: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是导致磨牙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牙齿存在缺失、过长、排列不整齐等情况,会使上下牙齿接触时不均匀,大脑会发出调整信号,通过咀嚼肌的收缩来试图纠正这种咬合异常,长时间就可能出现磨牙现象。无论是儿童换牙期牙齿发育导致的暂时咬合问题,还是成年人因牙齿磨损、龋齿等引起的咬合紊乱,都可能引发磨牙。儿童换牙期若乳牙和恒牙的咬合关系尚未完全调整好,就容易出现磨牙情况;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磨损等问题增多,也可能出现咬合紊乱进而磨牙。
牙齿缺失:牙齿缺失后,相邻牙齿可能会移位,导致咬合关系改变,从而引发磨牙。对于老年人来说,牙齿缺失较为常见,这也是导致他们晚上磨牙的一个因素。
3.神经系统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一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的失衡可能与磨牙有关。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时,会影响神经系统对咀嚼肌的调控,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磨牙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磨牙患者脑内的多巴胺代谢可能存在异常,影响了对咀嚼肌运动的正常调节。这种神经系统因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存在,只是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神经递质代谢特点有所不同,对磨牙的影响机制也会有一定差异。
睡眠周期紊乱:睡眠过程分为不同的周期,当睡眠周期发生紊乱时,可能会引起咀嚼肌的异常活动,导致磨牙。比如熬夜、作息不规律等情况,会打乱正常的睡眠周期,使得咀嚼肌在睡眠中出现不自主的收缩,从而引发磨牙。青少年由于学习等原因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更容易出现睡眠周期紊乱进而磨牙;成年人长期作息不规律也可能面临这种情况。
4.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可能与磨牙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磨牙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引发磨牙。
肠道寄生虫感染:虽然现在在卫生条件较好地区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仍可能导致磨牙。肠道内的寄生虫活动会刺激神经,引起咀嚼肌收缩,从而出现磨牙。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肠道寄生虫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儿童磨牙中因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情况相对较多见。
营养缺乏: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等,也可能引起磨牙。钙是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的重要元素,缺乏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导致咀嚼肌痉挛,出现磨牙。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等营养物质需求大,如果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就可能引发磨牙;成年人长期挑食、节食等也可能导致营养缺乏进而磨牙。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磨牙声音表现:患者在睡眠中可听到明显的上下牙齿摩擦、grinding的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比较响亮,影响同室人员休息。不同个体磨牙的声音强度和频率有所不同,有的患者磨牙声音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声音响亮,持续时间较长。
2.牙齿损伤表现:长期磨牙会对牙齿造成损害,比如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使牙齿变得敏感,在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出现酸痛感。还可能使牙齿出现裂纹,严重时甚至导致牙齿折断。儿童长期磨牙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影响恒牙的萌出和排列;成年人长期磨牙则会加速牙齿的磨损,缩短牙齿的使用寿命。
3.咀嚼肌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咀嚼肌酸痛、疲劳的感觉,晨起时可能会感觉到脸部肌肉僵硬,尤其是咀嚼肌部位。长期磨牙还可能导致咀嚼肌肥大,影响面部外观,比如使脸部看起来不对称等。儿童如果长期磨牙导致咀嚼肌问题,可能会影响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成年人则可能因为咀嚼肌的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影响进食、说话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1.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心理状态、牙齿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近期压力增大、焦虑情绪、牙齿疾病史、寄生虫感染史等。比如询问儿童是否有挑食、卫生习惯情况等,了解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情况等。
口腔检查:检查牙齿的咬合情况,包括牙齿的排列、有无缺失、磨损程度等。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牙齿咬合关系紊乱等问题,这对于诊断磨牙的牙齿因素相关原因很重要。
睡眠监测:可以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仪等设备监测患者睡眠中的脑电图、肌电图等指标,观察睡眠过程中咀嚼肌的活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磨牙以及磨牙的程度等。
2.鉴别诊断:
与其他口腔疾病鉴别:需要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其他口腔疾病鉴别。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也可能出现面部疼痛、弹响等症状,但磨牙主要是牙齿的摩擦运动,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是关节相关的症状,通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进行鉴别。
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出现不自主运动等症状,需要与磨牙鉴别。例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能有运动障碍等表现,但磨牙主要是睡眠中的咀嚼肌不自主收缩,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病史询问等可以进行鉴别。
四、预防与处理方面
1.预防措施: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青少年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学业压力;成年人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纠正牙齿问题:及时治疗牙齿疾病,如补牙、矫正牙齿、修复缺失牙齿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问题并进行处理,以纠正咬合关系紊乱等情况。儿童换牙期要注意口腔卫生和牙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成年人要定期进行口腔保健。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睡眠周期紊乱。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且尽量保持作息规律。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儿童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挑食;成年人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2.处理方法:
佩戴咬合板:对于磨牙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佩戴咬合板。咬合板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轻牙齿的磨损,同时调整咬合关系,缓解咀嚼肌的紧张。佩戴咬合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牙齿情况定制合适的咬合板。
治疗全身疾病:如果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磨牙,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治疗原发疾病后,磨牙症状可能会得到改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磨牙症状可能会减轻。
心理治疗: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磨牙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焦虑等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磨牙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等,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操作。



